寒武纪狂飙与英特尔困局背后的产业逻辑
编者按:
8月27日至28日,中国AI芯片上市企业寒武纪股价几度超越A股第一位贵州茅台,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成立于2016年的寒武纪,自2023年以来,累计涨幅达到2148%,当前市值突破6000亿元,成为资本热捧对象。
与此同时,美国老牌芯片巨头英特尔却陷入“国有化”争议,特朗普政府通过持股近10%的方式介入其经营,而公司本身的经营困局尚未有起色。这一冷一热的对比,折射出全球半导体产业在技术革命、地缘政治和资本博弈中的变革。
寒武纪为何迎来“爆发式增长”?英特尔又因何陷入困境?二者发展背后又隐藏着哪些产业逻辑?本文将做系列讨论
一、寒武纪迎“爆发式增长”
8月28日下午寒武纪股价突破1500元,现涨9.5%,总市值逼近6300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实际上2023年以来,寒武纪累计涨幅达到2148%,当前市值突破5740亿元。
寒武纪为何迎来“爆发式增长”?
资金方面来看,《棱镜》分析称,指数化投资对寒武纪的股价起到“托举”作用。2021年3月15日,寒武纪跻身“科创50”。2023年,被纳入“沪深300”。2024年,寒武纪相继被纳入“上证50”和“中证A500”。今年3月5日,寒武纪被纳入“富时中国A50”指数。纳入上述指数后,相关指数基金需要按规则买入该股,这为其股价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支持。此外,8月以来高盛等机构的看多,进一步助推寒武纪的估值飙升。
内因方面,缘于技术积累与商业模式的“反周期”布局。8月26日,国产AI芯片公司寒武纪公布2025年半年报,财报显示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4347.8%至28.81亿元;扣非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13亿元,首次实现上半年盈利,去年同期为净流出6.09亿元。
《财新》报道称,此前寒武纪依赖于地方政府算力中心建设,销售回款慢、应收账款多导致曾出现营收大幅增加而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出增加,而这一情况也大幅改善。
尽管动态市盈率超4000倍,但市场将其估值逻辑从传统市盈率转向“英伟达市值的2%-5%对标”,形成“技术溢价”共识。
寒武纪2020—2023年累计研发费用超80亿元,占营收比例高达150%。截至6月30日,公司累计申请专利2774项,获授权1599项,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其“芯片+框架+应用”全栈生态构建了从底层硬件到上层算法的闭环。
外部环境方面,2025年,英伟达因H20芯片的“漏洞”争议被限制在中国市场销售,而寒武纪凭借思元590芯片成为国内大模型厂商的核心替代方案。其“训推一体”架构与低功耗设计,在国产替代窗口期中占据技术高地。
寒武纪在财报中称,上半年在运营商、金融、互联网等多个重点行业规模化应用并通过了客户验证,其产品已经规模应用于大模型算法公司、服务器厂商、人工智能应用公司。
近期,国家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此前,国家的“十四五”规划已将AI芯片列为战略重点,地方政府通过采购倾斜、税收优惠等方式推动本土化。政策利好也为寒武纪等AI芯片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英特尔走入困局
与寒武纪的高歌猛进相比,老牌芯片巨头英特尔却陷入了困境。
2025年8月,特朗普政府宣布与英特尔达成历史性协议,美国政府将以89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英特尔9.9%的股份,成为其最大股东。这笔交易将先前根据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授予英特尔但尚未支付的57亿美元拨款和作为Secure Enclave计划的一部分授予英特尔的32亿美元拨款转化为股权。另外,8月18日,日本科技巨头软银宣布将向英特尔投资20亿美元。
英特尔何以走入困局?
在过去二十年里,英特尔在关键的历史十字路口屡次错失良机。《经济学人》杂志评论称,它未能从智能手机的崛起中获利,在采用先进光刻技术方面进展缓慢,并且在人工智能热潮中基本处于旁观者的位置。
此外,英特尔在制造环节接连失误。2021年,英特尔开始将最先进芯片的生产外包给台积电。亚马逊、谷歌和微软等云巨头曾经依赖英特尔,而如今它们采用软银旗下英国公司Arm的架构自行设计处理器。
2024年,英特尔录得188亿美元的年度亏损,这是自1986年以来的首次亏损。过去五年里,其市值缩水了约一半,降至1000亿美元左右。台积电已抢走英特尔全球领先芯片制造商的桂冠,其市值是英特尔的十倍。
尽管如此,英特尔仍然至关重要,因为它是唯一一家拥有在美国本土制造尖端芯片的技术和专长的美国公司,虽然公司实际上已有八年没有在美国本土生产过芯片。
此次美国政府通过入股方式,为这家陷入困境的芯片巨头提供资金支持,战略目的是确保美国在半导体制造业的领先地位。
同时,这一决定标志着美国工业政策迈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方向,即以政府持股的形式深度介入私营企业的运营。
然而,根据《国际金融报》报道,有业内专家警告称,这种表面上看似合理的逻辑忽视了重大风险:当政府成为一家企业的重要股东时,公司的战略决策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而非单纯基于市场逻辑。
半导体行业需要极高的灵活性,以应对快速变化的技术与市场环境。然而,英特尔本因技术落后于英伟达、AMD、台积电等竞争对手而面临巨大压力,如今再叠加政治干预,只会让企业转型更加复杂和艰难。
三、半导体产业的全球格局重构
显然,寒武纪与英特尔正面临两种不同的发展道路,也反映出当下半导体产业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
寒武纪代表的是市场预期驱动的发展模式。寒武纪的崛起表明,在特定技术场景中,中国可通过“政策+资本+生态”组合拳实现“弯道超车”,而非全面追赶国际巨头。但寒武纪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公司虽然一季度实现盈利,但长期盈利能力仍有待验证。行业竞争正在加剧,华为昇腾60%毛利率直接碾压寒武纪的30%-40%。在产品生态方面,寒武纪也正在起步。
英特尔代表的则是政府干预下的战略转型。美国对英特尔的“国有化”干预短期内可保障国家安全,但长期可能削弱企业创新动力。英特尔虽然面临困境,但其在芯片制造领域的基础仍然牢固。英特尔正在大力扩张美国本土芯片制造产能,投资超过1000亿美元扩建其美国工厂。若能利用政府资金完成工艺突破,并与台积电、三星形成“差异化竞争”,仍有机会重塑市场地位。
可见,中美科技竞争加速了半导体产业链的重构,国产替代成为中国芯片企业的发展机遇。芯片产业的竞争已经超出了纯粹的技术与市场范畴,成为一场关乎国家战略和全球科技霸权的全面博弈。
参考文献:
《国产AI芯片概念持续火热 寒武纪股价直逼茅台》,财新
《A股新晋“股王”,寒武纪“八年磨一剑”的崛起之路》,财闻网
《涨疯了的寒武纪,谁在煽风点火?》,AI蓝媒汇
《Chipmaking in America- Intel’s last hope(美国的芯片制造——英特尔的最后希望)》,经济学人2025年8月23日刊,50-51页
《美政府持股英特尔或加剧政治干预》,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