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0755-89999869      政策热线 0755-26978111

eVTOL产业如何国内“起飞”?

       引言: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低空经济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下,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以下简称“eVTOL”)如火如荼,正处于产业发展的黄金窗口期。据Morgan Stanley预计,全球eVTOL行业市场规模在2025年将达到350亿美元。目前,eVTOL关键核心技术仍处于“验证比较-市场选择-大规模应用”的“前夜”,各省市正在加速布局eVTOL赛道。
       但以eVTOL为代表的低空经济又是一个随着技术、政策、法规快速变化的领域,社会公众、政府机关、行业从业人员、相关研究人员等亟须对最新的产业发展有系统性的深入了解。为此,南山所产业研究中心对当前相关信息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希望对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信息。

政府政策力度持续加大,释放积极信号

       2023年以来,国家及地方密集出台eVTOL产业支持政策。从国家层面看,2023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财政部、中国民用航空局等四个部门联合发布《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2023-2035年)》,强调加快eVTOL产品应用。同年12月,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布《国家空域基础分类方法》,增加G、W两类非管制区域,为eVTOL的试点运行和商业化落地奠定基础。2024年3月,《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再次指出,应该着力培育商务出行、空中摆渡、私人包机等载人空中交通新业态。
       从地区层面看,湖南率先尝试低空空域完全开放,可实现省内协同和跨省串飞,已完成全省范围内97条低空航线的飞行验证。今年3月,重庆军民融合办和四川军民融合办签署了川渝协作推进低空空域协同管理合作备忘录,提出建立军民航主管部门指导、地方政府主导的跨省低空空域协同管理工作机制,实现跨省低空飞行常态化。目前,深圳、广州、合肥等城市均在加快出台低空经济专项政策,对eVTOL企业落户、适航取证等事项予以资金支持或规划布局。
表1:国家及部分省市在低空经济领域相关政策

技术构型丰富多样,尚未形成最佳方案

       美国垂直飞行协会(VFS)将eVTOL划分为“矢量推力”“升力+巡航(或复合翼)”“多旋翼(无翼)”“悬停自行车和个人飞行器”“电动旋翼机”等5种技术构型。相较于以“矢量推力”构型为主要研发方向的欧美国家,我国eVTOL仍以“复合翼”和“多旋翼(无翼)”为主,部分初创企业也正布局“矢量推力”构型。据美国垂直飞行协会(VFS)的eVTOL目录显示,中国正在开发项目共70余项,“复合翼”和“多旋翼(无翼)”分别占比四成和三成。
表2:我国eVTOL企业的代表产品

产品处于商业化早期阶段,产业链核心企业加大合作

       eVTOL产业链条长,技术壁垒较高,涉及监管问题复杂,适航审定耗时长,因此量产和商业化运营难度大。以亿航智能EH216-S为例,2020年年底亿航智能向中国民航局递交型号合格证(简称为“TC”)申请,2021年初中国民航局正式受理申请,2023年10月获批并于12月获得标准适航证(简称为“AC”),2024年4月再次获颁生产许可证(简称为“PC”),成为全球首家获得适航“三大通行证”的无人驾驶eVTOL机型。目前,除亿航智能EH216-S型无人驾驶航空器外,仅峰飞航空V2000CG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获得中国民航局所颁发的型号合格认证,全球尚未有企业获得有人驾驶eVTOL适航证。
       为了更好地布局该产业,部分企业已经开展相关合作,包括成立合资公司、进行项目研究合作等。例如,德国Volocopter与沃飞长空共同建立了沃珑空泰,计划引入Volocopter旗下的eVTOL产品VoloCity;万丰奥威旗下子公司万丰飞机与战略合作方拟成立合资公司,在eVTOL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国轩高科与亿航智能致力于打造符合中国民用航空局适航标准且“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高放电功率、高质量标准”的eVTOL动力电池解决方案。

结语:政府与市场要发挥合力

       从长远看,eVTOL将突破传统二维交通网络,构建起点对点的空中交通网络,打造绿色可持续的数字化交通生态圈。然而,作为一个新兴赛道,eVTOL产业面临上游核心子系统布局少、下游应用场景开放难、适航认证和基础设施标准缺失等困境,亟需政府与市场以更加鼓励、包容的态度,发挥二者合力解决上述难题,推动eVTOL产业蓬勃发展,共同探索空中交通新业态、新模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