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0755-89999869      政策热线 0755-26978111

“机器人第一城”争夺战,争的是什么?

编者按:2025年春节过后,人形机器人产业按下“加速键”。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国家层面,支持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政策重心已从技术向转为产业化。先后推出《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等政策方案。

市场方面也加速推进。20251月,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融资额已超25亿元人民币。据摩根士丹利预测,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2030年预计达到120亿元,2040年有望突破6万亿元,销量5900万台。

纵观国内机器人产业版图,人形机器人赛道的热度、推进产业发展的力度、技术竞争的程度前所未有。面对国内一众强劲对手,深圳如何制胜万亿产业?本文将做系列讨论。


一、争的是产业推动力度






城市产业竞争的本质是资源集聚能力的比拼。

从各地政策文件看,目前全国至少有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10余个省市明确提出了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建设目标。


其中,深圳最早发布《深圳市培育发展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智能机器人产业增加值达到160亿元,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实现快速增长。

上海和浙江政策更为密集。从《上海市促进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到浦东新区、宝山区、徐汇区相继出台各区具体行动计划,从《浙江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到杭州多部门接连发布实际方案。长三角抢抓机遇的决心凸显。

从生态布局看,我国机器人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上市企业重点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形成了以北京、上海、深圳等为代表的产业集群。

北京于202311月在北京亦庄成立了国内首个省级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2024年,北京设立100亿元机器人产业基金,重点支持人形机器人关键技术攻关,并联合天津、河北打造京津冀机器人产业协同示范园。

以上海为首的长三角,是全国机器人产业高地,工业机器人密度领先,具有完整的产业链供应体系。上海在2025年成立了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是人形机器人领域国家首个公共平台。

深圳所在的珠三角地区,机器人产业具有较强的发展基础,拥有与人形机器人紧密相连的电子信息产业优势,产业集群在创新力与影响力方面位于全国前列。2023年深圳机器人产业总产值达1797亿元①,是唯一突破千亿规模的城市,远超其他一线城市的百亿级水平。


二、争的是产业链完备密度






机器人产业链的完整度决定了城市能否在关键环节形成壁垒。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近日发布报告《The Humanoid 100: Mapping the Humanoid Robot Value Chain》,将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区分为“大脑(Brain)”、“身体(Body)”以及“集成(Integrators)”三大核心环节,梳理了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上市公司的百强名单。


中国共37家企业上榜(中国大陆32家,台湾5家),其中深圳7家,占中国大陆上榜企业近四分之一:

有生产微型驱动系统的兆威机电,生产激光雷达的速腾聚创,生产伺服系统的汇川技术,生产步进系统的雷赛智能,持续投入混元大模型的腾讯,新能源汽车龙头比亚迪,“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

从上游的核心零部件,到中游的本体制造,再到下游的系统集成服务,勾勒出一条智能机器人的深圳链条


长三角也早已形成一个不容忽视的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拥有着300公里供应链圈、70%零件可在半天内配齐的制造业力量。

有这样一个例子:上海张江科学城的地下实验室里,一台代号“青龙”的机器人正被拆解成7000多个零件。它的设计图纸和代码被上传至开源平台。向西30公里,苏州绿的谐波工厂里,全球精度最高的谐波减速器正批量下线,寿命突破2万小时;向北200公里,常州铭赛电机的空心杯电机转速达每分钟10万转,重量仅相当于一枚鸡蛋;向东跨过杭州湾,宁波力松注塑机的模具误差控制在0.002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直径②。

上海计划2025年建成人形机器人超级工厂,实现年产10万台量产目标。


三、争的是技术先进程度






机器人产业的核心驱动力是技术突破。

各大厂商纷纷秀出自家机器人的看家本领,以差异化技术优势抢占市场高地:

杭州宇树机器人,在央视舞台上零帧起手转手绢,后又完成 “鲤鱼打挺”“720 度回旋踢” 等高难度动作,其高速动态响应能力和仿生运动控制算法引发行业关注。

深圳众擎机器人,完成全球首例平地起身前空翻,展现了动态平衡技术的卓越性能,其运动规划算法可实现复杂环境下的稳定姿态调整。


上海智元机器人,能精准识别微表情并作出毫秒级回应,更具备给葡萄缝针的精细操作能力,其多模态感知系统(视觉+触觉)和精细操作能力代表了全球人机交互技术的顶尖水平。

广州的小鹏机器人,徒手拧螺丝、装配零件,其高精度力控和多轴协同运动技术使操作精准度超越人工,体现了AI与机械臂技术在制造业的深度融合。

北京小米机器人,“铁大”凭借仿人步态优化算法,实现接近人类的自然行走,并在复杂地形中保持稳定,是运动控制领域的极大突破。

上述企业的城市也是“人形机器人第一城”的有力争夺者,即不只是聚焦上游的技术研发高地,同时也是发挥原有产业优势,推进市场应用的重要聚集地。

结语:

从十年前的互联网第一城,到五年前的新能源汽车第一城,再到如今开启的机器人第一城争夺战,每个新兴产业背后是各城市间产业竞赛与城市竞速。

综合来看,上海、深圳、北京、杭州4座城市,凭借技术积累、政策支持与产业生态,最有可能占据人形机器人的第一梯队。苏州、常州也凭借核心零部件制造优势,正从产业链上游向整机领域渗透,具备黑马逆袭潜力。若要真正成为“机器人第一城”,仍需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破解技术、生态与场景的深层矛盾。

对深圳来说,当前,尽管深圳拥有华为、腾讯等大模型企业,优必选、越疆等机器人领军企业,以及比亚迪、富士康等应用场景资源,产业链完整性全国领先等优势。

但仍面临多重挑战:其一,核心部件高端化依赖进口,制约产业升级;其二,通用型机器人AI大模型发展滞后,在人机交互、多模态感知等领域的技术积累仍有差距;其三,高端人才竞争激烈,对顶尖技术人才的吸引力需加强;其四,商业化场景落地需进一步突破,部分场景仍停留在概念阶段,尚未形成规模化、可复制的商业模式。

在这场万亿产业赛道的争夺战中,没有城市能永远领跑。深圳唯有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破解发展难题,方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注释说明:
①数据来源:《深圳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2023)》
②内容来源:《谁是中国机器人产业“第一城”?》,智谷趋势Trend
图片说明: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