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快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和行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 这是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后,“概念验证”一词再次引起全国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关注,也成为我国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新抓手。 概念验证,最早源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在航空航天工程领域开展的概念验证研究,目的是降低实际工程中的技术风险。 21世纪初,美国研究型大学诞生了一批高校概念验证中心,比如德什潘德中心提供的资助主要为项目资助和其他服务支撑。新加坡是2008年正式启动概念验证资助计划,为每个项目提供1年左右最高25万新元的资助。欧盟研究理事会2011年设立概念验证基金,给予项目不超过18个月最高15万欧元的资助。
我国的概念验证中心,最初也是依托高校建立的,最早是西交大,其次,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苏州等地,都围绕概念验证平台建设做出了探索。 与孵化器等其他载体相比,概念验证中心最本质的特征是更强调推动成果转化的主动性。 通过研究各地概念验证中心的典型案例,有以下建设经验可以总结:Ø一是组织架构上,新设独立运作的概念验证中心与依托原有成果转化机构开展概念验证服务并存;Ø二是建设主体上,高校院所、企业、政府独立建设或联合建设;Ø三是功能属性上,以商业化验证为基础,提供资金支持、创业教育培训、测试、样机生产等多样服务;Ø四是资金来源上,国内概念验证中心建设以自筹和政府财政资金支持为主流,国外多由高校吸引的社会资金打造;Ø五是团队配置上,集聚商业、投资、产业领域专家团队。深圳政府持续鼓励创新,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一是深圳“4个90%”特征,决定了概念验证中心建设要强化市场化导向。 深圳能够保持持续的创新力,其中,民营企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截至2024年底,深圳共有企业主体268.79万户。因此,深圳建设概念验证中心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充分调动民营企业的积极性。 二是深圳高校数量少,决定了概念验证中心建设要广泛吸引全球科技成果来深转化。 与北京、广州、上海高校数量相比,深圳高校数量差距明显,就决定了深圳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不能仅仅依靠深圳本土的高校科技成果,需要以开放式创新的模式,吸引和链接全球顶尖的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成果来深概念验证和转化。 三是深圳多层次资本市场,决定了概念验证中心建设要依托市场资本的力量。 深圳已形成从主板、创业板到前海股权交易中心再到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打通了从天使基金、风险投资、股权投资、政府产业基金到证券投资的全链条的股权融资服务体系,积极服务科技、产业与资本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建设概念验证中心要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优势,多方联动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验证中心。 结合对于各地概念验证中心的调研,结合深圳特点,我们思考可以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加强深圳的概念验证中心建设:
建议除了提供资金支持外,还要做好系统规划,分类分层有序布局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不同领域探索不同的概念验证中心运营模式,针对战略性重点领域如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概念验证中心建议由政府主导,建立开放式的验证平台;而智能终端等成熟领域,深圳企业众多,建议由企业和高校院所联合开展运营。 探索在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特色概念验证中心。如在光明科学城布局合成生物、脑科学与脑健康、细胞与基因、智能传感器等领域的概念验证中心,在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布局对外开放的综合性概念验证中心,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布局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领域概念验证中心,打造具有标识度的特色概念验证高地。 一方面,结合“20+8”科技计划项目加大高质量概念验证项目供给,探索建设“20+8”科技计划成果概念验证中心。另一方面,围绕概念验证中心项目验证情况,优先在创新创业科技计划中给予支持。 新兴领域如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等项目,离不开场景验证,建议充分依托政府资源,建立一套概念验证中心配套的场景验证支持机制。如针对智能机器人概念验证项目,可开放深圳火车站、机场、国企园区、政府物业或景区支持概念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