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0755-89999869      政策热线 0755-26978111

从深圳民营经济四次跃迁看当下城市创新发展

       编者按:2月17日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与任正非、马化腾、王传福、陈志列等深圳企业家面对面交流,表达了中央对深圳持续升级的期待。深圳的高新技术民营企业群体,正从市场经济的弄潮儿升级为国家战略的核心参与者。
       2月25日,深圳两会提到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2月23日,深圳发布会提到民营经济是深圳经济的重要支柱,未来将通过政策赋能、场景开放和金融支持,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活力。
       另外可以从一组数字深刻感受深圳“改革”与“创新”的强大作用:1979年深圳企业总数为501家,2015年深圳企业数激增至100万余家。2018年,深圳企业总数已接近200万家,其中190万为私营企业。深圳的第一个“100万”用了36年,而第二个“100万”仅用了3年①。
       纵观深圳的经济发展,40年来从一个南海之滨的农业县,崛起为远近闻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之城,吸引了大批创客、企业扎根。深圳的民营经济从“三来一补”起步,经历了快速工业化、供应链网络构建、自主创新突围,再到如今的“硬核突围”,每一次跃迁都离不开政策的精准赋能与市场的活力释放。
       深圳的创新基因从未褪色。本文通过梳理深圳民营经济的四次跃迁,剖析其成功背后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为深圳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考与借鉴。

一、历史基因:深圳民营经济的四次跃迁






1.制度松绑催生快速工业化(1979—1990年代初)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抉择,深圳蛇口工业区成为首批试验田,开启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改革探索。1980年深圳成为经济特区,从此制度改革创新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第一驱动力。
       随后,深圳通过一系列突破性政策,如土地拍卖、劳动合同制、外汇留成等,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吸引了大量外资和内地劳动力涌入。蛇口工业区率先试行“超产奖励”制度,激发了企业活力,成为全国改革的标杆。
       与此同时,深圳迅速融入全球产业链,以“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模式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窗口。1987年,深圳出台《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催生了华为、中兴等一批民营科技企业,为经济创新发展埋下伏笔。
       1984-1988年间,全国民营经济迎来松绑,确立合法化。国际关系也得到全面改善,更多人选择“下海”经商。
       至1990年底,深圳的企业超过了600家(其中“三资”企业400多家),民营企业占比90%以上,产品品种也从不足10种发展到近千种。重点发展以电子、缝纫、纺织、机械等行业产品以出口外销为主劳动密集型产业,初步形成了以轻工业为主的外向型工业发展格局,自此开始进入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
       此阶段,制度创新为深圳积累了原始资本和技术支撑,更塑造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为深圳民营经济的崛起奠定了制度基础和文化基因。



2.产业创新构建高效供应链网络(1990-2010年)

       从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起,我国对外开放从经济特区向沿海、沿江及全面开放。特区政策普惠化,推动深圳向周边地区扩散,珠三角供应链城市群基础就此形成。
       此时,深圳经济正从加工贸易转向模仿性创新时代。凭借模仿形成大规模生产能力初级工业化过程,整个产业的运营成本更低,产业链的分工也更加灵活、高效和精细化。珠三角逐渐形成了以深圳为核心的“1小时产业圈”。企业边界也大幅缩小,这也让小成本创业成为可能,民营企业主队伍不断壮大。
       90年代初,深圳便开始重视科技工业领域。1993年到1994年底,深圳市科技部门连续推出了多部政策文件,并成立了科技成果交易中心、技术经济厅及知识产权审判部门等机构。1995年4月,深圳召开第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重点产业加快发展。2001年加入WTO后,刺激我国整体出口导向型企业增长迅速,深圳的民营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2004年,深交所获批设立中小企业板块,成为我国高成长性、高科技含量的中小企业重要融资平台。
       然而,遭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国外品牌商大举取消订单,很多企业被迫关闭或转型,也迫使深圳加快产业升级速度。深圳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倒逼,逐步从低附加值制造向高附加值制造转型。
       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设立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等,帮助民营企业渡过难关并实现转型升级。
       深圳高科技产业展露头角,涌现了华为、腾讯、比亚迪、研祥等一批领军企业。2010年,深圳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了10176亿元、增长19.6%,累计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353家②。同年,华为首次进入《财富》世界500强。
       这一阶段的深圳,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互联网等为核心的产业集群,以华强北为代表的电子市场,成为全球电子元器件的集散地,成为全球制造业枢纽。珠三角也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链整合,构建了全球领先的供应链网络。

3.政策赋能突围自主创新(2010年—2020年)
       全球经济经历了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深度调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产业链重构加速。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2010年7月,国务院批准深圳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深圳全市,深圳城市创新产出开启中心持续极化的空间格局。2011年《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积极转变城市发展模式,提升城市建设质量,奠定深圳经济从“速度优先”向“质量优先”转型的政策基础。2014年,深圳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国务院批复,进一步加速深圳创新资源集聚,推动“硬科技”领域突破。2017年,南山区位列中国工业百强县(市)首位,前海合作区成为深圳创新活跃程度最高的地区,为深圳的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载体。
       与此同时,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华为、中兴等深圳企业成为国际博弈的焦点,深圳面临外部技术封锁和内部产业升级的双重压力,倒逼自身加速核心技术自主创新。
       同年,深圳出台《关于更大力度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四个千亿、四个计划、三个机制、两个平台”的政策框架,为民营企业减负纾困、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系统性支持。2019年,深圳推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并开始设立“企业家日”。依托“企业家日”,深圳将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参加的“深圳企业家座谈会”作为一项固定的制度安排,打造高层次政企沟通协商平台,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此阶段,深圳民营经济生态发生显著变化。一方面,政府积极引导企业从传统的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注重技术创新和产业链整合。另一方面,深圳市政府推出了“专精特新”培育计划,促进了中小微企业的成长壮大。
       然而,转型过程也伴随着阵痛。全球经济市场需求疲软,加上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和环保要求提高,深圳原来许多依赖低成本劳动力和资源的传统制造企业面临巨大压力,导致大量低端制造企业选择外迁。

4.全球变局中的“硬核突围”(2020年-至今)
       2020年以来,全球经济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包括新冠疫情爆发、地缘政治冲突、国际贸易摩擦加剧以及全球供应链重组等多重冲击,不确定性加剧。
       中国经济发展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链自主可控。深圳作为“双区驱动”核心城市,成为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的试验田。
       深圳走出了一条以产业集群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道路。2022年6月,深圳出台了《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提出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细分领域和8个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优化产业生态环境,引领产业向高端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2023年,深圳印发《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的若干措施》,提出推动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加大应用场景开放力度等举措。此外,深圳还通过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处、实施“万名干部助企行”行动等,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
       面对国际上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准入等挑战,深圳实现“硬核突围”。深圳推出“企业张榜”模式,开放100个应用场景,助力企业技术商业化验证。设立千亿元级产业引导基金和百亿元级天使母基金,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通过系列政策工具创新、应用场景开放以及金融政策支持等系列措施,深圳构建了一个更加完整和自给自足的产业链条。
       深圳的民营经济生态持续优化,形成了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2024年,深圳民营企业数量达262.3万户,占企业总量比重约97%。其中,A股上市民营企业286家、市值5.1万亿元,数量和市值均位列全国城市第一;民营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86家、位居全国第一;民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独角兽企业分别有2.37万家和34家,分别位列全国第二和第三;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2236.6亿元,93.3%来自企业,总量居全国城市第一;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0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③。


二、当下焦点:城市的持续创新力来自何处?






       近期,深圳因杭州“六小龙”的走红陷入双城对比话题。争议点主要在于科技创新发展和民营经济生态两方面。
       其实,真正的创新高地,从来不是一座城市的独角戏。“六小龙”之一的游戏科学,总部就在深圳。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曾在深圳大疆工作。深圳的创新基因已随人才流动、资本扩张和产业链延伸孵化到其他城市,形成了全国范围内的创新网络。
       简要来看,深圳走的技术创新路,以制造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主要优势在“硬件+供应链”,未来更应关注如何将产业链厚度转化为创新密度。杭州则是模式创新路,以平台和信息为主导的数字经济,“平台+垂直应用”实力突出,未来则要考量如何将场景开放能力转化为技术商业化验证的规模化优势。
       两城之间的基本面是完全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也是各有所长的,更多应探究两城的创新力来源何处,应如何合作形成创新衔接。
       “改革”+“创新”始终是深圳经济发展的本质原因。截至2024年底,深圳已有48项改革经验向全国推广。
       前不久的深圳新闻发布会提到,“深圳是一个具有强大创新基因的城市,一个能够帮助企业从无到有、从0到1、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实现创新发展的城市。”
       深圳原副市长唐杰曾指出,深圳创新的基因隐藏在市场化的进程中。深圳历经广泛深刻而持续的改革开放过程,建立起了法治化的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比较好地发挥了政府作用,转型升级政策取得了很大成功。
       但这种成功的背后还具有若干尚待深入破解的偶然性,可能缘于是否具备产业发展的条件,也可能源自于创新集聚优势动态比较。深圳早期的创新资源配置和政策设计,实际上都围绕着“企业”这个市场主体进行。
       当下,深圳的政策、地缘比较优势不再突出,生活指数、商务成本却更为凸显。随着国内其他城市在科技创新和民营经济领域的快速崛起,深圳面临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大,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感在所难免。
       我们始终对深圳的未来发展保持信心,而有关产业发展的创新形式和发展道路,仍需在改革与创新中寻找新的突破点和更多的深化研究。
(因篇幅有限,更多详细内容欢迎联系我们)
*深圳市南山科技事务所原创出品,未经授权,不得复制和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参考文献:
1.深圳梦,《深圳原副市长唐杰:深圳40年如何从"被谁抛弃"、多次衰退,走向世界城市前沿》
2.经济转型研究,《老领导谈深圳经验: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国有企业为保障》
3.深圳工商联(总商会),《“奇迹之城”:深圳从“营商”到“赢商”》
4.深圳发布,《沃土上“长”成的深圳民营经济》
5.周天财经,《深圳能否great again?》
6.正解局,《深圳的“沉默”与淡定》
7.雨前产经观察,《民企“前排秀”之后,深圳如何再造改革“试验田”?》
注释说明:
新京报,创客之都、创新之城,谁能定义四十不惑的深圳?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0517122566395930&wfr=spider&for=pc
数据来源:深圳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s://www.sz.gov.cn/zfgb/2011/gb743/content/post_4985524.html
数据来源:2025223日深圳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打造最好科技创新生态和人才发展环境)



- end -


作      者:壹研南觐

推荐阅读:
DeepSeek思考:含“D”量猛增与AI新技术革命当下
宠物数量超过婴幼儿?“它经济”增长潜力与深圳机会分析
反垄断风暴中的英伟达与AI产业生态思考
ChatGPT两年,AI产业发展成什么样了?
火爆全球的ChatGPT是什么来头?
Sora惊艳全球,对具身智能产业影响几何?

eVTOL产业如何国内“起飞”?

低空经济,如何高飞?

深海掘金:解锁海洋经济中的新质生产力

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深圳如何做?

内外承压下,日本企业出海政策得失几何?

解读:“以旧换新”叠加海内外降息的背后及应对

中非合作升温,新阶段企业出海要注意什么?
《黑神话:悟空》诞生背后与新质生产力思考
富士康加码河南背后的“产业转移”思考
多城竞夺“自动驾驶第一城”,武汉为什么成了?
上海“总部经济”经验对深圳有何启示?
日本机床从技术落后到跃居世界一流,有何启示?
从竞赛到应用:美国AI创新转化的公私合作实践
王艳梅:深圳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实践与思考
王艳梅:深中通道促进大湾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并非虹吸
深度:美国生物科技政策调整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影响
科技创新从“园”向“城”,深圳方案是什么?
“硬科技”企业孵化新范式,深圳学会多少?
深圳外贸增长详解:六大动能共筑中国“外贸第一城”
深圳策略:抢占低空经济新赛道的着力点

推荐报告:

深圳大健康产业报告:六大领域深度透视与发展策略研究
报告推荐 | 深圳康复养老产业策略研究:现状、问题及建议
报告推荐 | 精准营养时代:国内外产业现状及深圳策略研究
报告推荐 | 抢占精准医疗赛道:深圳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
报告推荐 | 起底深圳医疗美容产业:经验借鉴、问题剖析及策略建议
报告推荐 | 深圳“工业上楼”的路径与隐忧:国内外经验、现状分析和潜在问题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