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0755-89999869      政策热线 0755-26978111

上海“总部经济”经验对深圳有何启示?

       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①。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化,新兴产业优秀公司对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产生重大影响。上海是国内乃至全球发展总部型经济的重要集聚地,形成了多样化的总部经济结构。

       南山所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发现,上海总部经济发展至今20多年,经历了从单一类型到多层次总部生态、从政策设计到制度体系构建、从总部楼宇集聚到总部园区生态的发展演变,在全国总部经济发展保持领先地位,其成功经验值得深圳学习和借鉴。


上海总部经济发展有何特点?


发展理念



特点:由鼓励单一形态向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总部经济生态圈转变。

       通过总部政策的引导发展,上海培育形成了由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民营企业总部、贸易型总部、创新型企业总部组成的总部经济生态圈,每一阶段的政策调整都是基于上海对于自身战略定位和经济发展趋势的精准把握。

       具体表现为:

       一是明定位、抓趋势,动态调整总部经济发展重点。

       跨国企业总部和外资研发中心是上海打造国际经济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战略支撑,成为长期支持的发展重点。2000年为推动外资研发机构建设,上海市在全国率先开展外资研发机构的认定②;随后为提高利用外资水平,2002年开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认定③,以吸引跨国公司落户上海。

       “十二五”时期,上海明确提出打造国际贸易中心的发展目标,随即在2015年出台专项政策④,启动贸易型企业总部认定。2019年为充分发挥民营经济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体作用,上海开展民营企业总部认定⑤。2023年上海继续紧抓机遇,出台创新型企业总部政策⑥,着力支持高成长性企业发展。

       经过不断摸索,上海构建了支撑当前多维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截至2023年,上海市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达到956家,外资研发中心561家⑦,民营企业总部598家⑧,新认定创新型企业总部40家⑨。

       二是制定契合企业发展特点的差异化总部认定标准。

       通过制定契合不同企业特点的认定标准,有效推动上海总部企业的集聚和总部经济能级提升。

       例如:在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中,重点强调境外母公司的持股比例和资产规模以及地区总部注册资本。

       海外研发中心的认定则重点关注研发投入规模和研发设施配置。

       贸易型总部则根据批发零售、国际货物贸易、物流仓储或国际服务贸易等业务类型划定不同的营收规模认定标准。

       民营企业总部从资产总额、营业收入、持续经营和分支机构数量等方面确定认定标准。

       创新型企业总部则突出研发和科创导向,聚焦具有国际影响力、拥有先进技术、占据产业链高端地位的高能级创新主体,主要从成长性、创新性、贡献度方面开展认定。


制度供给



特点:由“政策设计”单点支撑向“制度体系”系统化协同转变。


       经过20年的发展,上海总部经济发展已经实现由政策引导向制度保障的转变,构建了全面支撑总部经济发展的资金运作、贸易通关、人才发展等多方面相互衔接、互为支撑的创新制度体系。

       具体表现为:

       一是总部经济政策统筹引导总部企业发展。

       不同类型总部企业发展支持政策,重点明确支持方向、认定标准和支持内容等,促进总部企业招引落地和资金资助,落实企业服务工作安排。

       二是强化制度改革创新协同,扩大总部经济虹吸效应。

       如针对跨国公司总部链接国际资源的发展需求,上海依托自贸区制度创新探索,形成了跨境资金池业务下开展全币种跨境收付、支持地区总部开展离岸转手买卖等常态化创新制度支撑,以满足跨国公司新业务拓展需求。

       针对外资研发中心和创新型企业总部需求,建立入境特殊物品试点企业“白名单”制度,探索集团式、产业链供应链式的海关信用培育认证  模式,提高总部企业通关便利化。


集聚建设



特点:由总部楼宇集聚向总部生态园区转变。


       上海打造了如陆家嘴跨国金融总部集聚区、张江外资研发中心和高新技术民营企业总部集聚区、虹桥商务区贸易型总部集聚区等与区域功能定位相匹配的总部集聚群落,并通过产业生态协同,持续提升总部经济能级,激发总部经济活力。

       具体表现为:

       一是打造一批专业化总部集聚区。

       如张江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集聚有英伟达、高通、AMD、博通等全球芯片设计龙头企业区域总部或研发中心,以及华为海思、紫光展锐等中国芯片设计龙头企业设立总部。张江人工智能岛吸引了IBM和英飞凌等跨国企业地区总部,以及百度、平头哥、汇纳科技等一批民营企业总部。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吸引了诺华、西比曼生物、绿谷制药等国内外知名药企总部和研发中心的落地。

       二是由总部企业“极点”带动构建链式产业网络。

       以张江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为例,借助芯片设计总部企业集聚的龙头效应,进一步吸引功率半导体、AI芯片等多类型设计企业,和IP、EDA工业软件研发企业,芯片测试专业服务机构,以及RISC-V开源架构设计等更多细分领域企业的集聚,形成了“总部企业+上下游中小企业”联动发展格局。

       三是政府助力构建“热带雨林”式产业生态。

       如围绕张江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园区运营机构打造了全生命周期空间载体,联合创设从天使、VC、PE到并购等多样化基金,搭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芯火双创平台等产业化平台,搭建高端产业人才和学术交流平台。构建了集成电路总部企业专业服务网络。


上海“总部故事”对深圳有何启示?


       上海总部经济动力始终保持强劲态势,这背后离不开其独特的制度优势和开放的市场环境。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同样拥有自身独特的优势。总部经济对于加强区域产业链韧性有重要作用,深圳可以借鉴上海在总部经济方面的成功经验,以进一步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具体表现为:

       一是结合产业发展趋势,构建多样化总部经济。

       借鉴上海创新型企业总部政策,结合深圳“20+8”产业集群中的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企业的发展现状和主要诉求,研究制定创新型总部支持政策,扶持一批“独角兽”企业、“隐形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长为市场占有率更高、产业链带动作用更大的“小微型总部”,培育具有根植性的本土创新型企业总部。

       顺应本土企业国际化发展趋势,引导发展有国际业务企业认定跨国企业总部,吸引更多跨国企业将其国际业务板块落户深圳,着力培育一批跨国企业总部,加强深圳国际资源整合能力。

       二是强化制度创新供给,推动总部企业能级提升。

       当前数字经济驱动全球产业布局深度调整,总部企业整合链接资源的能力将直接影响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布局和占位。

       深圳要积极借助前海自贸区制度优势,加快资金管理、境外融资、数据流动、人员出入境等方面的功能性政策创新,打破创新资源要素跨境流动瓶颈障碍,助力深圳总部企业功能拓展及能级提升。

       三是发挥总部企业牵引作用,加快构筑总部经济链式生态。

       发挥集聚区内现有总部企业牵引作用,重点招引其生态配套企业。

       选择一批集聚区内重点总部企业作为“链主”,鼓励园区运营主体围绕“链主”企业,加大对总部企业生态链企业招引力度,按照“一楼宇、一特色”模式,因楼制宜确定招商方案,培育一批集聚效应明显、税收贡献突出的总部集聚群落。


注释:

①定义引用:

https://www.beijing.gov.cn/zhengce/zwmc/202111/t20211124_2544369.html。

②详见2000年上海市发布的《关于外商投资设立研发机构的暂行规定》。

③详见《上海市鼓励外国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暂行规定》(沪府发〔2002〕24号)。

④详见《上海市鼓励企业设立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贸易型总部若干意见》。

⑤详见《上海市鼓励设立民营企业总部的若干意见》。

⑥详见《上海市创新型企业总部认定和奖励管理办法》。

⑦数据来源:

https://sww.sh.gov.cn/xxgkjytablqk/20240607/4795c00bde9942c3b3278139d1c95243.html。

⑧数据来源:

https://sww.sh.gov.cn/jyta/20240419/8e1cd6047c01464980054ac6afca038b.html。

⑨数据来源:

https://sww.sh.gov.cn/jyta/20240607/38a88120a29249a8ae03e4f14874153a.html。

*深圳市南山科技事务所原创出品,未经授权,不得复制和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