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武汉,凭借开放里程开放区域数量,已成为当前全球范围内最大的“自动驾驶第一城”。 在全球汽车产业上半场,中国新能源汽车凭借“电动化”已取得先机,而在下半场如何实现遥遥领先,“智能化”显得尤为重要,加之AI技术的逐渐成熟,自动驾驶竞争正趋于白热化。 各城市正铆足干劲儿,落地商业应用场景、建设车路云一体化基础设施、先行先试政策鼓励等动作不断。据媒体统计,全国已有约20个省份发布了自动驾驶相关政策法规,共建设了17个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16个“双智”试点城市,开放测试道路32000多公里。 国内都有哪些城市在争夺“自动驾驶第一城”?各城市都在争什么?为什么武汉成了当前赢家?深圳自动驾驶现状如何?自动驾驶产业大规模落地还将面临哪些问题?如何应对?本文将做系列讨论。
2015年,被视作中国的“自动驾驶元年”。当年5月,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正式被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无人驾驶被列为汽车产业未来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之一。 此后,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等中央部委相继出台10余项相关政策,将自动驾驶汽车列为重点任务之一,并提出要加快推进自动驾驶汽车法规体系建设。 我国智能驾驶标准正在逐渐完善,为智能驾驶技术的商业化落地提供重要的先决条件。 表1:国家及各部委自动驾驶汽车相关政策[i]
此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河南、长沙等40余个省市出台了细致的管理办法,实现了道路测试、载人测试、示范运营到无人化等多个阶段划分和覆盖,并纷纷建立道路测试、示范应用政策先行区。 一是市场空间规模巨大。目前,自动驾驶网约车(RoboTaxi)正在成为市场空间最大的自动驾驶场景之一。有机构预测,到2030年,中国共享出行总市场规模将达到2.25万亿元,RoboTaxi在其中的占比将达到60%,规模为1.3万亿元。 二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自动驾驶可以带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吸引国内外的投资和技术人才,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促进经济增长和科技创新,增加整体竞争力。 三是提高交通安全与效率。自动驾驶技术有助于降低由人为因素引起的交通事故,提高道路交通的安全性。能够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优化交通流和减少拥堵,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自动驾驶技术是实现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的关键因素。在前期阶段,“首批试点”往往是各大城市争夺的关键,例如发放了多少自动驾驶牌照、谁成立了首个测试场等,这些都是自动驾驶的“发令枪”。
-
2017年12月,北京发布国内首个自动驾驶路测规定。
-
2018年3月,上海率先颁发全国首批智能网联汽车路测牌照,其中上汽两张,蔚来汽车一张。
-
2019年底,广州开始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商业化试运营。
-
2022年7月,深圳率先出台地方法规,允许L3级自动驾驶车辆上路,并对L3-L5级自动驾驶的权责等行业前沿问题进行界定。
-
2022年8月,武汉、重庆两地政府率先发布自动驾驶全无人商业化试点政策,允许车内无安全员的自动驾驶车辆在社会道路上开展商业化服务。
-
2024年7月,工信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公布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确定20个城市(联合体)为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具体包括北京市,上海市,重庆市,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辽宁省沈阳市,吉林省长春市,江苏省南京市、苏州市、无锡市,浙江省杭州—桐乡—德清联合体,安徽省合肥市,福建省福州市,山东省济南市,湖北省武汉市、十堰市,湖南省长沙市,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海南省海口—三亚—琼海联合体,四川省成都市。
当前,中国自动驾驶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各地无人驾驶车辆政策存在较大差异:
-
无人驾驶车辆申请流程:北京、上海、武汉三地只需经过道路测试、示范应用、示范运营三个步骤,较广州、深圳、重庆更为简化。
-
资质要求:北京、武汉和深圳的相关企业获得商业化试点通知书即可开展无人驾驶收费服务,但在广州和上海相关政策更为复杂。
-
无人驾驶保护车配比:武汉、广州、深圳及重庆没有相关要求,上海以及北京的政策要求初期每车需配备1台安全车。
-
远程安全员配比:六个城市均要求初期至少达到1:1的人车比。
-
测试时间:增加同车型、同系统、同架构的自动驾驶测试车辆所需时间,武汉和北京仅需2个月左右即可实现无人化商业试点应用,而其他城市的申请周期则较长通常需要5个月及以上。
-
事故责任认定标准:北京、上海要求无人驾驶下的事故均需智能网联测试的单位担责。
表2:武汉、北京、深圳、上海、重庆、广州无人驾驶车辆政策对比[ii]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轮城市竞争中,因龙头公司或重大项目带动,也有一些三四线城市脱颖而出。 如浙江德清县,因阿里L4级无人驾驶卡车测试项目落户而在国内自动驾驶领域中占据一席之地,并与杭州、桐乡一起组成“联合体”入选“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名单。此外,湖南衡阳打造了全国首个城市级自动驾驶智慧交通项目;山西阳泉成为全国首个全域开放自动驾驶的地级市。 自动驾驶走出“试验区”发展到后期,向规模化、商业化落地迈进,正在成为城市竞赛的焦点。能否形成商业闭环,直接决定着自动驾驶赛道的发展潜力。
原因:政策抢抓产业创新,联合头部企业迅速规模落地。 上月,一则关于萝卜快跑在武汉投放了1000辆无人驾驶汽车,已爆单累计600万单等消息在市场流传,引发A股智能驾驶概念股迅速走高。另一方面,武汉本地巡游出租车与网约车的矛盾占据舆论焦点。 多重消息下,大众视野重新拉向自动驾驶汽车、拉向武汉。 目前,武汉已经成为无人驾驶出租车第一大城。截至到2023年底,武汉全市累计开放测试道路里程已突破3378.73公里,覆盖12个行政区,辐射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触达人口超770万。 武汉何以在短时间内跻身世界运营规模最大的自动驾驶之城? 一是弯道超车新能源车“智能化”下半场的需求迫切。萝卜快跑2022年5月才在武汉提供自动驾驶出行服务,远落后于长沙和北京。但在2023年武汉以7次开放测试道路,覆盖12个行政区中的11个,迅速反超上海、北京,成为“自动驾驶第一城”。 武汉举全城之力的背后是弯道超车的需求更加迫切。素有“中国车都”之称的武汉,仅武汉经开区就云集了9家整车企业、13家整车工厂和12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汽车产业发展根基雄厚。 但近年来武汉颇有掉队之势,在2017年达到巅峰的189.8万辆之后,到2022年只生产了134.6万辆,较高峰期下降了近30%。同时,武汉错失“油改电”先机,2020年武汉新能源汽车的实际产量只有不到3万辆。
二是“光车双谷”连通,生产力迅速壮大。原本长江北岸的车谷和长江南岸的光谷“隔江相望”。在光谷,光通信、芯片、显示屏、软件、算法、北斗导航产业蓬勃发展。在车谷,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加速发展。2024年2月,萝卜快跑完成自动驾驶“ 长江第一跨 ”,不仅“物理”串联起了光谷和车谷两大产业创新高地,而且在纵向实现了自动驾驶从“示范性测试”到“城市级应用”的落地。 三是百度联手武汉创造无人驾驶的“武汉速度”。2017年,百度发布阿波罗计划,致力于推动自动驾驶的发展。百度更早开始在北京进行自动驾驶测试,但北京的环境并不宽阔,示范区主要集中在亦庄、顺义、通州等五环外区域。而武汉全域、全天候的测试条件、自然地貌以及庞大的人口数量,都为百度提供了较为理想的测试环境。武汉也希望引入自动驾驶头部企业在商业化层面抢占先机。双方目标契合,百度萝卜快跑在武汉大范围铺开,车辆规模和订单数量不断上涨。
启示:不仅依赖于技术上的进步,也依赖于政策上的突破和城市管理者采取更开放的治理模式。 1. 政企合作推动产业发展。在政策支持与监管创新方面,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支持新兴技术的发展,同时确保监管框架能够适应技术进步的速度。在开放测试环境方面,提供开放的道路测试环境,让企业能够在真实环境中测试和验证技术的有效性。 2. 头部企业带动构建产业生态。百度Apollo的技术实力与武汉市的智能网联示范区建设相结合,武汉经开区建成亚洲最大的智能网联封闭测试场,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全无人自动驾驶全域商业化运营,引育百度萝卜快跑等百余家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企业,构建完整产业发展生态。 3.新技术推广的同时注重提升城市服务。武汉市在推动无人驾驶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展现了城市管理者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和对市民需求的关怀。武汉市政府与百度公司共同注重提升城市服务水平,确保新技术的推广不会对现有交通系统和社会秩序造成冲击。通过加强公众教育和沟通,提高市民对无人驾驶技术的理解和接受度,减少因技术变革带来的社会焦虑和抵触情绪。此外,武汉市还积极探索无人驾驶技术在公共交通、物流配送等领域的应用,以提高城市运行效率,缓解交通压力,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 产业竞争没有止步之时。随着各个领域技术进步的叠加,要处理好与既有行业、群体的发展关系,为创新落地创造适宜的社会土壤。这也是一个更高层面的城市竞争课题。[ii] 资料来源:腾讯网,羊城派,北京市政府官网,上海市政府官网,民生证券研究院 (因篇幅有限,更多详细内容欢迎联系我们)
*深圳市南山科技事务所原创出品,未经授权,不得复制和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