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加码河南背后的“产业转移”思考
编者按:近日关于富士康再次加大对河南投资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
近年在全球产业链重塑背景下,富士康转战印度和越南等新兴市场。河南作为富士康全球最大的苹果手机生产基地,所受影响明显。郑州海关数据显示,2023年,河南手机出口额同比下降5.5%[1],到了今年一季度,河南的手机出口额更是大幅减少,同比下降61.6%[2]。
而在上月,富士康宣布在郑州再次投资10亿建设新总部大楼,重点聚焦富士康“3+3”战略产业转化落地,即以“电动车、数字健康、机器人”三大新兴产业以及“人工智能、半导体、新一代移动通信”三项新技术领域为发展重点。
不过,富士康在郑州新建的总部大楼和传统的手机组装业务关系不大,而是将投资重点转向新能源汽车整车、储能电池、数字医疗和机器人产业等全球高端制造产业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圈。
这也许就印证了制造业发展的普遍规律,产业转移的背后其实是一场产业升级的过程。本文将以富士康为例,对其产业转移动因和路径做系列讨论。
富士康与河南渊源已久。2010年,富士康入驻河南郑州航空港区,正式开始在郑州建厂。经过十余年间发展,郑州一度跃居富士康全球最大厂区,承载了iPhone全球约50%的产能[3]。
然而近期,关于河南和富士康的关系却呈现两极分化。一方面,根据郑州海关数据,2024年1-5月,河南出口手机1100万台,相比于2023年同期减少了约1250万台;手机出口金额445.26亿元,相比于2023年同期减少了500多亿元。
另一方面,富士康加码投资河南的消息却不断传出,7月22日,富士康宣布投资10亿元,建设新事业总部大楼,扩大供应链条,吸引更多订单。据每日经济新闻等媒体报道,富士康郑州科技园更是大举招聘“高价”工。
分化之下,原因几何?
原因一:地缘政治影响下的供应链布局考量。
近年因地缘政治或成本考虑,苹果公司和“果链”企业都在加紧投资印度市场。富士康早在2006年就已开拓印度市场,计划投资近百亿美元,但由于多种因素计划大都未落地[4]。
富士康在印度建厂,一方面响应苹果等大客户的需求,分散供应链风险,确保生产稳定。另一方面,富士康看中了印度庞大且廉价的劳动力市场,意图降低成本。
然而这一过程并不如预期。由于代工水准偏低、供应链不齐全、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因素,导致实际生产成本并没有降低,反而难以如期完成订单。富士康重新考虑产业布局。
实际上,以富士康为代表的代加工制造企业近年来受地缘政治影响,扩大了在墨西哥、越南、印度等国家的生产投资。但由于越南、印度生产体系尚未完善,无法保证苹果产品的稳定供应,目前外迁的环节主要以低端零部件生产为主。
表:富士康及母公司境外生产制造布局情况(部分)[5]
原因二:产业升级需求下的多元新兴产业发展。
智能手机的同质化、价格战问题此起彼伏,汽车成为下一个最具前景的智能终端设备。电动车在鸿海集团(富士康母公司)的年报中屡被提及,富士康将其作为开拓新增长点的重要抓手。
富士康7月24日宣布,在郑州投资10亿元建设新事业总部大楼,旨在为富士康在大陆实施“3+3”战略提供产业资源和技术支持,其中新能源汽车是重点方向之一。据悉,富士康新事业总部位于郑州市中原科技城北龙湖片区,项目预计着力于机器人产业、EV(电动汽车)制造、电池技术等。
河南在汽车领域正处于发展上升期。郑州拥有宇通客车、东风日产郑州工厂、郑州日产、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海马汽车、少林客车等整车企业。最近几年更是大力引进新能源汽车企业,2023年4月,郑州比亚迪工厂正式投产。
郑州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郑州新能源汽车产量跃升至31.6万辆,稳居全国汽车产量前十。郑州计划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超70万辆,带动汽车总产量突破140万辆。汽车产业产值增长60%以上,集群规模达到4000亿元。至2025年,郑州规划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能将超过百万辆[6]。
也许富士康看中的,是郑州在新能源等产业资源和企业支持,从而开启下一曲线增长。
思考一:产业转移是市场规律。
产业向生产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逐步形成研发设计在发达国家,组装生产在发展中国家,消费又回到发达国家的全球产业链格局。这是客观的市场规律。
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全球产业转移史,背后也体现了产业发展升级的需要。第一次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的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德国转移;第二次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和日本的传统低端制造业向亚洲转移;第三次是九十年代,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低端产业向中国转移。
当下,随着中国经济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工业制造水平整体提升,人力成本上涨,跨国制造业公司利润摊薄,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比较优势开始发生变化。东南亚及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廉价劳动力优势凸显出来,第四次产业转移正悄然逼近。
然而,中国始终拥有完备的供应链、完善的基础设施、高素质的人力、成本较低且先进的物流能力,还有稳定的政治与营商环境以及相对稳定的汇率。中国制造业的优势和韧性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有利地位。
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产业转移夹杂了中美博弈和百年变局的大背景,企业的全球产业链布局调整,也被赋予了更多意识形态色彩。
思考二:应对产业转移,要做好产业升级。
近年来,中国部分产业链外迁至越南、印度、墨西哥等国,引发了对中国是否会丧失世界工厂地位的担忧。
分析来看,印度虽然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市场潜力,但制造业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劳动力素质、基础设施建设、行政效率以及文化宗教因素等。
越南则人口和经济体量较小、工业部门不齐全、缺乏重化工业能力,并且缺乏本土的世界级企业带动,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也有限,对其制造发展形成较大挑战。
综合来看,尽管印度和越南在某些制造业领域展现出竞争力,并且有潜力成为地区性的生产中心,要成为全球性的制造中心,还需要在技术、资本、人才、基础设施等多方面进行长期努力和投入。
2024年国家工信部表示,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连续14年位居全球首位[7]。作为世界工厂,是由中国庞大的产能、成熟的供应链体系以及在多个制造业领域的领先地位所确立的,地位仍然稳固。
本轮产业转移的特点是大国博弈成为新的影响因素。对于中国而言,应对产业转移,一方面尽量减缓产能转移的速度,避免产能转移过快对经济带来巨大的短期冲击;另一方面,中国需要吸引更多的高端产能,由此完成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以深圳为例,要进一步培育深圳本土消费电子品牌,顺势而为,鼓励和引导企业利用自身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壮大品牌影响力。同时,以智能化、信息化发展弥补人力成本、土地成本上升的制约,强化高端化、智能化方面的竞争优势,有力突破制造业现有挑战。
(因篇幅有限,更多详细内容欢迎联系我们)
注释:
[1] 数据来源:郑州海关,
http://zhengzhou.customs.gov.cn/zhengzhou_customs/zfxxgk97/2967383/2967458/501408/5645490/index.html
[2] 数据来源:郑州海关,
http://zhengzhou.customs.gov.cn/zhengzhou_customs/zfxxgk97/2967383/2967458/501408/5832283/index.html
[3] IT之家,https://www.ithome.com/0/284/629.htm
[4] 国际电子商情,https://www.esmchina.com/news/11233.html
[5] 来源:公开资料,南山所整理
[6] 郑州市人民政府,
https://public.zhengzhou.gov.cn/interpretdepart/6489441.jhtml#:~:text=%E3%80%8A%E5%AE%9E%E6%96%BD%E6%84%8F%E8%A7%81%E3%80%8B%E7%AB%8B%E8%B6%B3,%E5%8A%9B%E4%BA%89%E8%BE%BE%E5%88%B030%25%E3%80%82
[7] 来源:中国政府网,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2/content_6933130.htm
参考文献:
1. 三联生活周刊,撤离大陆的富士康,为什么又要回来了?
2. 第一财经,富士康投资郑州,寻找手机之外的收入来源
3. 中国经营报,富士康产能回流:现实考量和未来布局
4. 每日经济新闻,富士康“掉头”,对河南意味着什么
5. 投资界,富士康又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