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掘金:解锁海洋经济中的新质生产力
编者按:“海洋经济”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发展海洋经济”“打好海洋经济牌”成为涉海部门特别是沿海地区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
海洋经济,通常指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产业活动,由这些产业活动形成的经济集合,均被视为现代海洋经济范畴。
10月31日至11月4日期间,2024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暨深圳国际海洋周顺利举办。本届海洋周有力推动了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展现了城海交融、活力四射的“现代海洋城市”风貌。
值得关注的是,国家海洋信息中心10月31日在会上发布了《2024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了9.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0%。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海洋制造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超30%。这表明,海洋产业结构正进一步优化与升级,海洋经济展现出强大的活力和潜力。
面对国内外海洋经济的现状及未来趋势,中国海洋经济正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如何在海洋经济中挖掘新质生产力,推动海洋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系列探讨,旨在为读者提供可参考的分析与见解。
1.现状:多样化的海洋经济内涵与特征
“海洋经济”这一概念虽然在世界各国广泛使用,但由于各国涉海产业范围、类别、程度、以及海洋与陆域产业关联性界限不清和政策扶持重点不同等因素,其内涵并不完全一致。
从宏观比较来看,美国、欧盟、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统计方法和中国类似,都是基于国民经济分类开展海洋经济统计,这种方法也是目前全球通用的市场价值核算方法之一。然而,各国海洋经济各有特色:
●在英国和冰岛等国家,直接海洋经济活动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最高。
●在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海洋和沿海地区的船舶、海上运输和旅游业是重要的海洋部门。
●对于中国和韩国而言,造船和渔业对海洋经济的贡献尤为重要。
值得关注的是,新兴海洋产业在海洋经济中的地位仍在提升过程中。多数国家的海洋经济集中于传统海洋产业,零星涉及新兴产业和其他产业。诸如船舶工业和海洋建筑业,已经较为广泛地纳入海洋经济范畴。而海洋化工、医药、电力等新兴海洋产业尚未形成规模。
当前,“海洋经济”的内涵仍在持续延展。21世纪以来,随着对海洋环境保护关注度的上升,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主流,“蓝色经济”成为海洋经济新外延。2024年6月初,拜登政府正式发布了《美国可持续海洋经济战略》,该战略的核心是在于如何建立一个“可持续的海洋经济”,被认为是为美国的海洋政策提供了国家层面的指导。
2.趋势:快速增长、区域一体化与集群化发展
Ø海洋经济增长潜力超过全球整体经济增速。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报告数据,2010年全球海洋经济的产值约为1.5万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3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率约为3.1%①。联合国贸发会议报告也显示,2015年海洋经济对全球GDP的贡献约为2.5%,预计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到3.0%②。相比之下,2020年至2023年间,全球GDP的年均增长率约为2.4%③。
此外,海洋新兴产业(如海洋生物医药等)的年均增长率远高于传统行业,显示出巨大的增长潜力。据估算,2020年全球海洋生物医药市场规模约为40亿美元,预计到2028年将达到8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约为8.5%④。
Ø地区一体化规则成为重要推动力量。
各种类型的自贸区协定磋商、贸易便利化进程加快。例如,2022年启动的亚洲区域伙伴关系协定(RCEP),15个成员国总人口达22.7亿,GDP达26万亿美元,出口总额达5.2万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比例均在30%左右⑤。
与此同时,中国借助“海上丝绸之路”与其他国家合作,推动了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港口、航道、通信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在与东盟国家之间加强了在海洋渔业、旅游、运输等领域的合作,共同发展海洋经济。
Ø海洋产业向集群化发展。
海洋产业向集群化发展是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2024年,欧盟蓝色增长产业集群共拥有280万家企业,占欧洲总企业数量的8.0%,从业人员高达1450万人,占总从业人员的5.5%⑥。
另以力争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深圳为例,2024年,深圳市海洋生产总值(不含深汕合作区)达到3200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0.2%⑦。全市海洋经济已经形成了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能源与矿产业、海洋渔业、海洋工程装备业、海洋电子信息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和海洋现代服务业八大产业集群。
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都反映了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海洋战略和政策导向,以及海洋经济结构的演变。
1.初期发展阶段(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海洋经济的发展与海防建设密切相关,此时对海洋的认识着眼于军事、政治层面,对经济层面关注较少,主要集中在渔业和海洋运输业。
其中,海洋运输业规模较小,但初期阶段拥有独立产权的运输船舶较少,对国外船舶的依赖性较强,此后又因中美关系恶化导致海洋交通运输需求萎缩,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有所恢复。
同时,国家开始制定一些基础性的海洋管理和保护法规,为后续发展铺垫基础。
2.探索发展阶段(1978—2002年)
改革开放后,沿海地区率先开放,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推动了海洋经济各产业孕育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利用、海洋工程建筑、海洋电力、海水利用等海洋新兴产业等新兴产业兴起。同时随着对外开放规模的不断扩大,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旅游业等服务业也蓬勃发展。沿海港口、航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提升了海洋运输能力。
期间,国家陆续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国籍船舶管理规则》(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渔业法》(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1988年)等,进一步加强对各类海洋经济活动的管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
然而此阶段海洋产业仍对国外技术依赖较强,尤其是对技术要求较高的海洋第二产业等发展较慢,且缺乏统一的海洋产业规划,各海洋产业独立发展,未能有效发挥产业间的协同促进作用。
3.快速发展阶段(2003—2011年)
经历了20余年的探索发展,中国的海洋产业体系逐步完善,海洋经济初具规模,海洋经济发展的条件日益完善。
2003年,国务院发布《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这是中国第一个指导海洋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标志着中国开始将海洋经济作为整体的经济系统看待。2008年,国务院发布《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海洋领域的总体规划。
各沿海省份也相继出台了本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并推动将各省的海洋经济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先后批准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和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等试点地区的海洋区域经济规划。
此外,为促进海洋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围绕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科技、资源开发等方面出台了多个政策文件。
4.高质量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年,中国首次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决策,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海洋经济合作。
自2017年5月出台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推进深圳、上海等城市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后,截至目前,全国已有上海、深圳、青岛、广州、天津、大连、宁波、舟山、厦门9城提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2018年,国家批准了包括广东深圳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在内的14个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推动试点地区成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功能平台。
发展至今,中国海洋经济逐步从单一的渔业和运输业,发展成为一个多元化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综合性经济体系。
随着十四五时期我国深空、深海、深地战略的推进,海洋经济呈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从海洋经济中发掘新质生产力,成为各个临海地区谋求经济增长升级的重要方向。
10月31日,自然资源部相关负责人在2024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表示,加强海洋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推动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目前,我国海洋产业具体包括24个大类:
海洋渔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船舶工业、海工装备制造业、海洋化工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业、海水利用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海洋科学研究、海洋教育、海洋管理、海洋技术服务、海洋信息服务、海洋生态保护与环境监测治理、海洋地质勘查以及海洋社会团体、基金会与国际组织等。
挖掘海洋经济中的新质生产力,可以通过以下三个关键路径进行思考:
1.利用技术创新与突破,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海洋新质生产力源自具有颠覆性、首创性和革命性的科技革新,代表了海洋生产力层面的“新”的飞跃。例如,深海探测机器人、智能养殖网箱和海洋大数据库等先进设备的应用,对深海矿产、海洋可再生能源和海洋信息数据的创新开发与利用,提升海洋资源的开发效率与生产能力。例如,海南省正致力于推动渔业向深海发展,通过发展海洋牧场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减少经营管理中的人力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实现渔业的集约化和智能化经营。
2.跨界融合与业态重塑,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
促进海洋产业同其他产业的跨界融合,推动海洋经济向更深层次、更广泛领域拓展,为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多元增长动力。如,可将海洋能源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进行融合。如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依托其丰富的海洋风能资源,规划建设了多个海上风电场,并积极探索将产生的电力用于支持本地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形成了“海陆联动”的发展模式。
3.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代表海洋经济发展方向,也是海洋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来源。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孙书贤近期表示,积极培育发展海水淡化、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作为海洋新兴产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之一,其增加值从2012年的不足200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739亿元,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速度⑧。
海洋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对推动沿海地区生态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是推进海洋强国战略的关键。充分促进新质生产力与海洋产业融合,提高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创新能力,发挥科技创新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引擎作用,促进海洋经济集约发展。
就深圳而言,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和珠江口近海域超大型城市,致力于打造全国“深蓝样板”。2024年9月2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指出,深圳在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的基础上,致力于支撑深圳市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
南山所政策研究中心此前在《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深圳如何做?》一文中,从国内几大海洋城市发展案例中总结高校院所布局、海洋产业公共服务建设等方面的现状及经验,为深圳海洋产业发展提供了对策建议。感兴趣的读者可移步查阅。
(因篇幅有限,更多详细内容欢迎联系我们)
参考文献:
摘编自《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研究》,原文刊发于《区域经济评论》 2021年第1期。
带你认识海洋经济,海上福建
深圳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深圳商报
全球海洋经济:认知差异、比较研究与中国的机遇,《太平洋学报》第30卷 第1期
注释说明:
①数据来源:IMF《全球经济展望报告》,2023年
②数据来源:UNCTAD《世界投资报告》,2022年
③数据来源:IMF《全球经济展望报告》,2023年
④数据来源:Grand View Research,2021年
⑤全球海洋经济:认知差异、比较研究与中国的机遇
⑥数据来源:《欧盟产业集群和产业变革全景》评估报告,2024年
⑦数据来源:《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4年
⑧数据来源:
自然资源部网站,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403/content_69409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