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0755-89999869      政策热线 0755-26978111

历次民营经济政策成效如何?深圳这样发力

       8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金融监管总局等8部门发布《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以下简称《若干举措》),从促进公平准入、强化要素支持、加强法制保障、优化涉企服务、营造良好氛围等5方面提出28条具体措施,推动破解民营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激发民营经济活力,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

       国家发展改革委体制改革综合司司长王善成介绍,7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这次出台的《若干措施》重点是围绕《意见》的贯彻落实,在《意见》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细化、实化相关政策措施。

       这在深圳企业家中引发强烈反响。聚焦深圳来看,在民营企业的成长道路上,从优化营商环境、推出扶持政策、畅通融资渠道等路径,再到近日发布的制造业金融政策21条,深圳不断为民营经济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

       本文从历次民营经济政策对比情况出发,对本次“民营经济28条”出台背景、效果预期进行分析,以及对深圳持续壮大民营经济的做法和经验进行总结,希望为业界提供思考。

“民营经济28条”

       《意见》指出,“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民企在我国经济运行中的重要性持续上升,但经济下行大环境压力,使得民营中小微企业经营承压加重,需相关支持政策出台落实。

       具体来看,短期经济压力和长期动能转换的双重因素交织。2022年以来,我国内需疲软问题持续存在,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市场主体预期不佳叠加地产投资持续低迷,导致民间投资增速持续下滑。

       2023年5月,民间投资累计同比增速转负,6月降幅进一步扩大至-0.2%,截至2023年6月,民间投资占固定投资的比重由2019年60%左右的水平大幅下滑至53%左右。

       为应对民间投资持续下滑及民企信心不足,稳增长、稳市场主体政策适时加码。

       本次“民营经济28条”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对民企具有新的定位,即“生力军、重要基础和重要力量”;二是把“两个健康”全面纳入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政策体系;三是提出了若干重大原创性的机制与政策举措。

       此外,《意见》明确提及新的政策机制,即在政策一致性评估中新增对民营经济政策专项评估、加强常态化的沟通机制、建立民营经济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和支持体系、完善市场主体优化整合机制以及投诉和处理回应机制。

历次民营经济政策对比

       回顾历史来看,此前,我国共出现过三轮高规格的稳民营经济支持政策,分别为2005年1月颁布“非公36条”、2010年5月颁布“新36条”、2018年11月习主席主持召开民企座谈会并于2019 年12月颁布支持民企发展“28条”。


       分析发现,2005年及2010年稳民企政策主要是为消除非公经济面临的体制性障碍,2018年11月和2019年12月国家“稳民营经济”的原因是我国民营经济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社融低迷和资金空转加剧是刺激民营经济的重要因素。

——2005 年颁布“非公36条”。2005年,非公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到30%左右,但当时非公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却较为落后,“平等准入、公平待遇”的呼声越来越高。2005年2月正式对外公布《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非公36条”),包括放宽市场准入,允许进入法律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出加大信贷支持、拓宽直融渠道等措施。“非公36条”确立了民营经济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但落实情况来看,部分配套细则落地较难,各地方执行力度差异较大,“玻璃门”现象较为明显。

——2010年颁布“新36条”。 针对“非公36条”颁布后民间投资发展中落地难度大等现象,2010年5月国务院颁布“新36条”,进一步加大对民间资本的开放力度。与“非公36条”相比,“新36条”更加聚焦为民企减负,对民间资本的开放力度更大,内容更加全面,操作性更强。对民营企业家信心形成有效提振,2010年下半年民间投资增速企稳回升,国内民营经济营业收入占比在后续五年中持续抬升。

——2018年召开民企座谈会、2019年发布“28条”。 在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国内金融去杠杆和市场盛传“私营经济离场论”的背景下,习近平主席于2018年11月1日在民企座谈会上强调,“我国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多项措施支持民营经济。此后,市场迎来短暂改善,成长风格相对占优,对我国经济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总体来看,历次政策落地后均对民营企业家信心形成有效提振,民间投资增速逐步企稳,短期内市场企稳反弹。

在当前市场对政策期待有所降温的背景下,本次民营经济超规格政策文件的发布,体现了高层稳经济稳市场主体的决心,对市场信心构成支撑,短期内市场有望企稳。

从深圳做法看民营经济

       南山所所长王艳梅博士曾在讲座中谈到,深圳的科技创新是不同于全球以及国内其他一线城市的逆向创新路径,即从民营科技企业起步的,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生态体系。因此,民营经济对深圳具有重大意义。

       事实上,民营经济已成为推动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背后离不开深圳发展壮大民营经济的不断努力。

       营商环境方面,深圳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迭代出台一系列务实举措。自2018年以来连续5年推出营商环境1.0至5.0系列改革政策,出台800多项重要领域的重大改革措施。在全国工商联对超万家民企评营商环境的报告中,深圳已连续三年被全国民营企业评为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在《2022年度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报告》中,深圳位列36个参评城市之首。

       深圳持续加大惠企利企助企的力度。去年以来,深圳连续出台助企纾困、培育壮大市场主体、联动生产端促消费、工业稳增长提质量、推动经济稳定增长等5个“30条”系列政策,为各类市场主体减负1596亿元。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截至今年6月末,深圳市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6.4%,比上年同期高4.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0.3个百分点;普惠小微贷款授信户数同比增长17.8%,增速高于全国4.5个百分点。

       近日,深圳再次发布21条金融政策措施,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围绕“20+8”产业集群、专精特新、科技型制造业企业等市场主体,以及“工业上楼”、绿色发展、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等重点融资需求,加大制造业贷款投放力度。

       可见,深圳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下了很大功夫,但若要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仍需提振民营企业信心,加强法治化保障,寻求制度创新突破是贯彻落实政策的重要环节。

       根据南山所调研情况来看,当前不少民营企业对新赛道持观望心态,创新信心不足,无法真正将企业做大做强,产业创新活力难以得到释放。企业对加强立法的需求热切,但深圳尚未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法规条例。

       南山所认为,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提振民营经济信心,打造法治更健全、公平性更完善的营商环境。其次,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支持企业加快技术创新的同时,做优细分赛道产品。再次,鼓励民营企业持续开拓国际市场,指定“出海”政策与制度保障来保驾护航。最后,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需要共同建设创新生态圈,在产业链不同环节进行合理分工与协作,共同将产业做大做强。

内容参考:国海证券、开源证券、深圳发布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