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0755-89999869      政策热线 0755-26978111

深圳,要消费了

吸引着众多消费者加入

但也不难发现

在多种不确定因素影响下

“工作,赚钱,攒钱,薅羊毛”

越来越成为年轻人的选择

希望用消费降级来完成生活升级


今年以来新冠疫情反复阻断经济修复,居民就业、收入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消费意愿降低。


10月2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870269亿元,同比增长3%,比上半年加快0.5个百分点。从投资消费出口来看,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1.3%,拉动GDP增长1.2个百分点。


其中,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2.5%,较上月回落2.9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实际-0.68%,较上月下降2.91百分点。由此可见,国内恢复缓慢,线下消费场景待发力,消费信心需提振。


除消费意愿外,聚焦深圳自身消费现状来说,商业基础和消费体量较为薄弱,消费仍存在阶层分化差距较大、优质消费品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为此,深圳市南山科技事务所研究团队深入走访调研了深圳市商务局、深圳市零售商业行业协会、深圳湾万象城、海岸城、天利名城、保利文化广场等单位和商圈,为深圳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乃至全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决策参考。



深圳消费现状怎么样了?

不久前,华南爆发疫情,广州、深圳等地多个展馆内的展会被迫延期,企业叫苦不迭。据第一财经报道,被推迟的一些展会,在相关产业界均具有较大影响力。受访者均表示,一方面自身生产经营对会展有较高需求,另一方面,在疫情防控之下,有时不得不临时关停或延期一些展会,遗憾的是很多参展商前期投入不菲,最后却得不到一点回报,这种打击是比较大的。


从整个经济情况来看,行业转型期叠加疫情影响,致使企业亏损持续加剧。有机构统计,第一季度,深圳近八成企业销售额和客流量均未恢复至疫情前(2019年),四分之一的企业降幅超过50%。该机构测算,目前深圳购物中心空铺率处于历史高位,平均已达到25%,远超业内公认的10%经营警戒线城市商业门面岌岌可危。


从数据来看,2022年第一季度,深圳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07.3亿元,同比下降1.6%,为2021年2月以来的首次负增长。二季度,深圳社消零4月、5月皆同比下降2.8%,6月0增长。三季度,7月之后稍有回升。其中,疫情期间对餐饮、聚集性行业采取了较为严格的防控措施,也是造成相关收入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


图片

数据来源:深圳市商务局、南山所整理


除此之外,深圳商业基础较为薄弱,消费体量规模还有待进一步挖潜。2021年深圳市社消零总额排名全国第五,约为上海的52.5%,北京的63.9%,重庆的68%,广州的93.8%,总体规模与上海、北京、重庆等城市差距较大。同时,在发展态势上,深圳近两年的增速不仅远低于上海、重庆等前列城市,而且还面临着成都、苏州、南京等城市的追赶。


图片

数据来源:各地政府网站、南山所整理


也不得不注意到,消费和出口减少成为拖累经济的主要原因。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疫情的多重考验下,深圳经济增长承压,虽然经济总量在各大城市中继续稳居第三,但GDP增速下滑明显。深圳一季度GDP为7064.6亿元,同比增长2.0%,大幅落后全国4.8%的增速水平。



为什么不愿意在深圳消费?


很多人疑惑,为什么深圳带动赚钱的能力如此突出,却很难让人花钱?


通过南山科技事务所走访调研发现,一是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以开头提到的会展行业举例,一场展会的举行,涉及到主办方、参展商以及展馆等多个机构,几千甚至上万家参展商在展馆内布展,仅一个特装展位动辄就要花费上百万。另外还涉及到场地租赁、展台搭建,安保、餐饮等多项服务消费。近年来,疫情导致线上办展越来越流行,但相比线上,线下举办对于所在地城市以及会展业经济显然提振更大,具有明显的消费引领的作用。


二是当前深圳消费力和消费意愿明显不足。一方面受疫情影响,居民对当前及未来经济形势、就业形势、收入感知等保持悲观预期,消费能力和动机也难以短期修复,谨慎性消费行为成为主流。另一方面,长期的高房价降低了深圳主流消费人群的可支配收入,尤其是贡献主要消费的35岁以下人群。


三是缺乏消费业态布局和成片商圈,深圳建市当初整体规划定位为工业贸易型城市,城市道路商圈切割成片。另外,深圳一些商业综合体面临同质化、消费力不足的挑战,缺乏广泛多样的文化活动和众多的消费业态,导致在深圳消费不方便,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四是优质消费品供给不足,深圳14000多家规上工业企业中,只有1300多家是从事最终消费品的,而其中优质消费品不足,区位上北邻“千年商都”广州、南邻“购物天堂”香港,导致深圳成为一个典型的消费外流型城市。


深圳的消费规模与自身在全国中的经济地位极不匹配,如何击破消费动力不足这个痛点,成为深圳经济转型升级中必须要直面的课题。


  

深圳为了促消费有多努力?


层设计方面,1月深圳市商务局联合市发改委发布了《深圳市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了2025年、2030年、2035年三个阶段发展目标,为深圳建设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谋划了具体路线图。


5月,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五部门印发实施《深圳市关于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若干措施》,围绕汽车、电子产品、家电、文体旅游、大宗商品等九大方面提出了30条举措。


8月,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深圳市商务局推出持续三个月的深圳购物季活动,政企联合投入超20亿元,聚焦文体旅游、餐饮美食、夜间经济、“Z世代”消费、商圈消费、信息消费、电商直播、时尚会展、汽车消费等9大重点领域。


与此同时,深圳各区都在为市民推出独具特色的消费福利和消费券发放活动。例如,福田区8月推出5000万汽车消费补贴及2000万惠民消费补贴,联袂辖区16个商圈1000多家品牌打造超百场促消费活动。南山区9月再发放总额500万元消费券,可用来购手机、数码、电脑办公等十几个门类的生活消费品。10月、11月,深圳实施多轮消费电子和家电购置补贴活动,最高按照销售价格的15%给予补贴且不超过2000元。


此外,随着数字经济在深圳快速发展,数字化在释放消费活力、推动消费升级、创新消费模式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数字商圈建设方面,深圳亦有发力。其中,南山科技事务所参与的民建深圳市委会调研组发现,随着近年来深圳消费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商业载体建设的有序推进,以及新消费业态的加速发展,为深圳的商业数字化转型,打好了承载基础,提供了市场支撑。但与国内外一流消费中心城市相比较,深圳仍面临着商业基础薄弱、商业数字化转型缓慢等问题。


值得肯定的是,广东省商务厅日前认定第三批特色步行街(商圈),深圳有4商圈榜上有名。根据公示结果,深圳市共有深圳湾万象城、深圳龙岗万科广场GALA商圈、深圳海岸城、深圳壹方天地购物中心4个项目成为省级示范特色步行街(商圈)。


南山科技事务所研究团队认为,深圳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规划引领,把稳数字化转型战略“方向盘”经过疫情刺激,居民消费行为倾向对生活、工作结构、调整方式的重铸,消费行为的改变,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数字化转型的周期。


建议选一批有一定数字化建设规模和基础的领域,加快布局,利用市场化的力量把消费量先做起来。要鼓励技术应用,打造数字化技术服务“加油站”。要优化发展生态,树立数字化转型发展“红绿灯”,助力深圳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