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布!2022年诺贝尔奖花落谁家?
诺贝尔奖,是当今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奖。截至10月10日,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和平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文学奖和诺贝尔经济学奖,六大奖项已全部揭晓。来自6个国家的12位科学家和2个组织分别获得本次诺贝尔奖,涵盖人类进化研究、纠缠量子态、点击化学、银行和金融危机等领域。
南山科技事务所认为,在关注诺贝尔奖的同时,更要关注奖项背后的基础研究创新指向。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我国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作用。但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基础研究还需要快步追赶。比如制定长期合理目标引领发展,加强科技计划在部门之间的协同和衔接,强化基础研究系统部署,促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统筹布局与共享利用等。
对以民营企业为主导的深圳而言,用好企业这支科技力量的作用不言而喻。对标日本,其优秀做法如,探索创新企业的研究选题和对研究人员的管理,如日本电气的中央研究所便赋予了研究负责人对研究目标设定、研究人员分配的决定作用。更加注重年轻研究人员的意见,引导研究人员多了解市场需求,采取柔性化管理方式。允许乃至鼓励企业的研究人员在申请专利之后,把自己的成果写成学术论文发表,重视企业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中的传播。
今年有哪些科学家获奖?他们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22年10月3日,2022年诺贝尔奖的首个奖项——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瑞典科学家斯万特·佩博(Svante Pääbo),以表彰他在已灭绝古人类基因组和人类进化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Svante Pääbo完成了一件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对当今人类已经灭绝的亲戚——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进行测序。他还发现了一种以前不为人知的古人类——丹尼索瓦人。重要的是,Pääbo还发现,在大约7万年前人类离开非洲后,基因从这些现已灭绝的古人类转移到了智人身上。
Pääbo的开创性研究产生了一门全新的科学学科:古基因组学。通过揭示所有现存人类与灭绝的古人类之间的基因差异,他的发现为探索是什么使我们成为独一无二的人类提供了基础。
诺贝尔物理学奖
10月4日下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法国物理学家阿兰·阿斯佩(Alain Aspect)、美国理论和实验物理学家约翰·弗朗西斯·克劳泽(John F. Clauser) 和奥地利物理学家安东·塞林格(Anton Zeilinger),以表彰他们在量子信息科学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他们通过光子纠缠实验,确定贝尔不等式在量子世界中不成立,并开创了量子信息这一学科。
这三位科学家使用纠缠量子态进行了开创性的实验,在纠缠量子态中,即使两个粒子分离,它们也表现得像一个单独的单元。他们的研究结果为基于量子信息的新技术扫清了道路,为量子技术的新时代奠定了基础。
诺贝尔化学奖
10月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化学家卡罗琳·贝尔托西(Carolyn R. Bertozzi)、丹麦化学家摩顿·梅尔达尔(Morten Meldal)和美国化学家卡尔·巴里·夏普莱斯(K. Barry Sharpless)。以表彰他们在发展点击化学和生物正交化学方面的贡献。其中,卡尔·巴里·夏普利斯是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夏普莱斯和梅尔达尔为一种功能形式的化学——点击化学奠定了基础,在这种化学中,分子构建块快速而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贝尔托西将点击化学带入了一个新的维度,并开始将其应用于生物体中。
诺贝尔文学奖
10月6日,瑞典文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Annie Ernaux),以表彰其在文学上的成就。瑞典文学院的颁奖词称,“她以勇气和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了个人记忆的根源、隔阂和集体限制”。
1974年,安妮·埃尔诺以自传体小说《清空》开启文学创作,1984年,她的另一部自传体作品《一个人的地方》获得勒诺多文学奖,其代表作还有《悠悠岁月》、《空衣橱》、《耻辱》、《位置》、《一个女人》等。2021年11月,安妮·埃尔诺获得英国皇家文学学会国际作家终身荣誉奖。
诺贝尔和平奖
诺贝尔委员会10月7日宣布,将和平奖授予白俄罗斯人权活动家阿莱斯・比亚利亚茨基(Ales Bialiatski)、俄罗斯人权组织纪念组织和乌克兰人权组织公民自由中心。
诺贝尔经济学奖
10月10日晚,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揭晓。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将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联储前主席本·伯南克、道格拉斯·戴蒙德和菲尔·迪布韦克,表彰他们对银行和金融危机的研究。
——拓展阅读——
诺贝尔奖(瑞典语:Nobel priset)是指根据诺贝尔1895年的遗嘱而设立的五个奖项,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和平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和文学奖,旨在表彰在物理学、化学、和平、生理学或医学以及文学上“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士;以及瑞典中央银行1968年设立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用于表彰在经济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时至今日,诺贝尔奖一直都被视为各领域最重要的荣誉之一。
诺贝尔奖自设立以来,一共有11位华人获得过诺贝尔奖,其中有6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2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位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分别是:
杨振宁和李政道,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197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远哲,1986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朱棣文,199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崔琦,199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高行健,200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钱永健,2008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高琨,200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莫言,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屠呦呦,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