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深圳两会建言 | 所长王艳梅献策15份议案助力深圳高质量发展
2025年2月24日至27日,深圳召开政协七届五次会议、七届人大六次会议。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4年,深圳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3.68万亿元、增长5.8%,增速居国内大中城市前列;规上工业总产值达5.4万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7%、创近13年新高,规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连续3年实现全国城市“双第一”。报告也明确2025年深圳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
(所长王艳梅在深圳两会现场)
两会期间,深圳市人大代表、深圳市南山科技事务所所长王艳梅博士带去了15份议案,为深圳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民生福祉等多个高质量发展领域积极建言献策,充分发挥了产业智库在城市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所长王艳梅在深圳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
以下是相关新闻报道摘录:
《建立硬科技企业梯度培育机制》
今年一开年,一批“科技新势力”引发广泛关注。市人大代表、南山科技事务所所长王艳梅说,一些硬科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强、人才密度高、研发投入高、成长潜力大,初期规模小,但技术取得突破后,有望成为行业领军企业。深圳创业密度全球第一,在智能驾驶、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等领域也诞生了一批硬科技中小企业。如何为硬科技中小企业成长营造更好的环境,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王艳梅建议对全市260万家中小企业开展摸底研究,筛选出在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科技、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有潜力的硬科技中小微企业,建立培育库,分梯队分领域开展培育。调研了解企业发展现状、技术储备、存在困难、发展设想等,形成针对性跟进培育机制。同时,打造硬科技垂直领域专业孵化器,探索前沿领域超前孵化新模式,从“选育项目”向“创造项目”转变。针对重大实践问题和场景需求,组织科研专家、运营人才、资金基金和产业资源,组建合伙人团队,“组装”一批硬科技创业项目,培育一批硬科技初创企业。(深圳特区报 李舒瑜)
《让“创新+人才”成为高质量发展强引擎》
市两会召开在即,2月23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打造最好科技创新生态和人才发展环境”主题新闻发布会,引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关注。大家点赞了我市发布的一系列支持创新和引才育才的新举措,同时就深圳进一步激活创新、人才强引擎,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提出意见建议。
市人大代表、南山科技事务所所长王艳梅建议进一步发挥国资基金赋能作用,加快建立审慎包容的容错机制,培育耐心资本和长期资本,助力深圳中小企业发展。
“我们不仅要关注顶尖人才,也要关注处于‘腰部’的大量研发人员。”市人大代表王艳梅认为,要留住这些“腰部”人才,既需要有繁荣的中小企业生态,也需要优化人才评价机制,提升人才服务水平,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舒瑜 周元春 郑思 樊怡君)
《市人大代表王艳梅:推动高校学分互认、开放实验室》
在市人大代表王艳梅看来,南山区、光明区和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在“无界之城”的建设中各有特色和侧重。其中,南山区以西丽湖科教城为核心,重在推动总部大企业与高校的协同;光明区以大科学装置为引领,以设备共享和应用支撑的基础研究机制创新为亮点;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则注重香港和深圳资源的融合,为深圳高质量发展做出新布局。
以西丽湖国际科教城为例,王艳梅认为,作为重大创新平台,其建设和发展对于推动深圳创新驱动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但在运营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她建议通过立法完善相关体制机制,推动高校学分互认、开放实验室,打破“高校围墙”,实现教育、科技、产业的深度融合。
“此外,高校与企业要形成联动和融合,通过高校博士后进入企业工作站形成产学合作,企业与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和产业联合体,从而实现人才、技术、成果和资金的流动,这是‘无界之城’建设的重要方面。”王艳梅说。(深圳晚报记者 林咪玲 周倩 袁晔 王新根 王宇)
《深圳市人大代表王艳梅:打造硬科技垂直领域专业孵化器,支持硬科技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在智能驾驶、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人工智能应用等领域,深圳诞生了一批硬科技中小企业,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例如,智能驾驶领域的元戎启行、卓驭科技,智能机器人领域的乐聚机器人、众擎机器人、帕西尼等,低空经济领域的高巨创新、边界智控,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硅基仿生、晶泰科技、玖治科技等。
深圳市人大代表、深圳市南山科技事务所所长王艳梅博士表示,根据企业走访调研发现,硬科技中小企业具有四大共同特点:一是技术创新强,硬科技中小企业主要聚焦于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科技、半导体、新能源等硬科技领域,以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等为主营业务;二是人才密度高,硬科技竞争本质是人才密度之争,硬科技中小企业集聚了一批有冲劲、敢创新、专业基础扎实的青年人才;三是研发投入高,硬科技初创企业在前期,需要大量耐心资本来支撑高强度、长周期的科研活动;四是成长潜力大,硬科技企业通常专注特定细分市场或产品,虽然初期规模小,但技术取得突破后,具有较大成长空间,有望成为行业领军企业。
“在发展过程中,硬科技中小企业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亟待解决。”王艳梅博士表示,“一是硬科技初创企业亟需高质量专业孵化器赋能,二是硬科技中小企业发展亟需耐心资本、大胆资本支持,三是硬科技中小企业发展需要的核心设备共享力度不够、核心要素支撑不足。”
为此,王艳梅博士建议首先是开展硬科技企业摸底研究,调研了解其发展现状、技术储备、存在困难、发展设想等,形成针对性跟进培育机制,建立硬科技企业梯度培育库;同时,系统性梳理全市各类孵化器情况,重点对已认定的国家级孵化器开展评价,对评价优质的孵化器引导其打造垂直领域专业孵化器,加强超前孵化,从“选育项目”向“创造项目”转变,针对重大实践问题和场景需求,组织科研专家、运营人才、资金基金和产业资源,组建合伙人团队,“组装”一批硬科技创业项目,打造一批高质量孵化器,培育一批硬科技初创企业。
“建议加快设立科技创新种子基金,发挥好科技创新种子基金对硬科技中小企业的支持作用,引导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王艳梅博士说道,此外,加快完善科研仪器共享和数据开放共享机制,完善实施细则,支持低空经济、具身智能、智能网联、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建立可信数据空间,为硬科技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支撑。(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苑伟斌)
《深圳市人大代表王艳梅:加快打造全球宠物医疗消费中心》
深圳宠物产业增长潜力强劲,市、区两级积极谋划布局宠物经济。宠物医疗是宠物经济产业的主要增长赛道,深圳宠物医疗已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拥有国内知名的宠物医疗集团新瑞鹏和瑞派南华等国内宠物前50强企业,迈瑞医疗、华大基因等本土龙头企业积极布局智能诊疗设备、宠物基因检测等宠物诊疗细分赛道。
深圳市人大代表、深圳市南山科技事务所所长王艳梅建议强化政策支撑,引导宠物医疗上游药械本土研发创新,建议产业主管部门出台宠物医疗专项政策支持产业发展。一方面,鼓励预防和治疗用宠物药创新研发,支持有条件的药品企业探索人用仿制药等拓展兽用适应症研发,支持区域内宠物影像设备、动物用生命支持和监护器械、兽用检测试剂和仪器开发;另一方面,鼓励合成生物企业,利用合成生物技术开发绿色合成生物原料,加强宠物食品和宠物个性化营养补充剂的研究开发。
同时,强化宠物医疗专业人才培养与保障,为本地宠物医疗机构注入专业力量。一是完善宠物医疗人才培养体系,支持深圳大学、中山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等综合和职业院校开设兽医学等专科专业,定向培养宠物医疗人才;二是支持本地高等、高职等院校联合本地宠物医院共建“临床实训基地”,以保障人才供给能够满足实际需要;三是实施“宠物医疗专业人才计划”,建立人才评估体系,为深圳宠物医疗行业留住人才。
此外,健全行业标准与监管体系,推动规范化高质量发展。具体包括:加快出台《深圳市宠物诊疗机构分级管理办法》,推行“宠物诊疗服务价格透明化工程”,设立“深圳市宠物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为宠物医疗纠纷提供官方调解渠道,引入第三方保险机构开发“宠物医疗责任险”,推行“先行赔付”制度,保障消费者权益。(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苑伟斌)
《王艳梅:建议深圳不单独分类家庭厨余垃圾》
在 2025 年深圳市两会期间,深圳市人大代表王艳梅提交了关于 “不实行家庭厨余垃圾单独分类” 的建议。
厨余垃圾一般分家庭厨余垃圾和餐厨垃圾。王艳梅介绍,自 2017 年国家开始重视厨余垃圾分类,深圳积极响应。2019 年《深圳市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行动方案(2019 - 2020)》提出 2019 年底前实现全市厨余垃圾分类全覆盖,2020 年《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进一步明确相关要求。
以南山区为例,自条例实施以来,家庭厨余垃圾收集量约 137 吨 / 日,人均分出量约0.06 千克 / 日。处理依托南山区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占地400 平方米,处理能力 200 吨 / 日,采用 “三相分离 + 协同处理” 工艺。
但运行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家庭厨余垃圾分出难度大、监管投入高,资源化利用程度低,收运过程二次污染控制待提高,过度分出还可能影响生活垃圾处理系统整体效益。
王艳梅提出不实行家庭厨余垃圾单独分类的潜在优势,如简化居民分类操作,降低分类监管成本。
她建议决策部门重新评估分类体系,参考国际经验,如日本将家庭厨余垃圾并入 “可燃垃圾”,调整分类方式,探索适合本地的体系;同时加强宣传引导,介绍新分类方式的积极意义,优化现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持续研究与监测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南方+记者 李荣华)
《王艳梅:用广大中小企业的发展来固化人才,让金融辐射到中小企业,深圳高质量发展就有后劲了》
王艳梅代表接受第一现场采访时表示:用广大中小企业的发展来固化人才,让金融辐射到中小企业,深圳高质量发展就有后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