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顾 | 2020年南山博士论坛第444期:刘忠朴《从”三来一补“加工基地,到自主创新的热土》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深圳市委市政府就认识到,仅仅依靠加工贸易、“三来一补”,走传统工业发展的路子是行不通的,而是必须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发展本土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至今,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年,科技创新成果显著。但同时我们也需要反思、洞察深圳面临的问题和短板。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美国对中国的打压,科技脱钩封锁等等问题都需要我们再思考、再布局、再出发。
本期南山博士论坛特别邀请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专职委员刘忠朴带来深圳科技创新的路径与经验分享。据了解,刘忠朴委员曾任深圳市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深圳市科技和信息局局长、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员会主任。
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醒的早,起的也早”
论坛上,刘忠朴委员引导听众们思考,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深圳是一座以贸易、加工、“三来一补”为主的城市,为什么会转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深圳的起步即艰难又低端,工业以加工贸易、“三来一补”为主要方式,到1985工业总产值仅为30亿元。从1985年至1990年,基本建设投入逐步增多,一批先进工业项目投产,并从劳动密集型为主逐步向劳动密集型与资金密集型的“双密型”结构发展,至199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
1990年至1995年,高新技术产业进入人们的视野,至1995年工业总产值达900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就达到226亿元。1994年,深圳停止“三来一补”企业登记,深圳市委认为深圳走发展传统工业的路子也是行不通的,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才是未来发展路径。2004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267亿,占工业总产值的50%,成为深圳第一支柱产业,昔日的”三来一补“加工基地已成为自主创新的热土。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醒的早,起的也早”,先于国内城市至少10年以上。
深圳的科技创新,始于民营科技企业
2005年,深圳把“自主创新”从科技发展战略、产业发展战略提升为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目的在于增强深圳的持续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把自主创新作为深圳城市之魂,把自主创新深深印在了我们的旗帜上。
截止2018年底,深圳各类商事主体约为314.3万家,民营商事主体占97%。全市私营企业约为195.3万家,私营企业在全市企业总量中占比为96.3%。6家民营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刘忠朴委员指出,深圳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的、以企业为主体,官产学研资介紧密结合的比较完整的区域创新体系。
截止2019年底,深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7000家,增长率达17%,其中主体是民营科技企业。全市73%的授权发明专利、85%以上的创新载体和高新技术企业、91%的中国驰名商标、95%以上的国际专利及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均来自民营企业。深圳市中小板、创业板上市企业205家,其中民营企业189家,占92.2%。有6家民营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刘忠朴委员总结指出,深圳的科技创新是从民营科技企业起步的,深圳民营科技企业成为了深圳创新的引领者。
互动环节
听众:深圳扩容,与东莞、惠阳、深汕合作,这些合作会给城市带来什么样的发展?
刘忠朴:深圳扩容可能是我们民间的一个期待,但实际上不存在深圳扩容的实质性的决策。而且从深圳的角度思考,我认为,扩容不应该成为深圳的主要追求,换句话说,深圳自身的发展不是说靠扩容支撑发展的。从深圳这些年内生性的增长来看,深圳的发展根本动力不是来自于扩容,而是来自于我们的自身,是我们的产业结构、创新的能力。不是要靠扩大空间去发展规模,是按中央说的要走高质量发展。
听众:我上周参加了深圳举行的海洋经济博览会,其中有个展板提到后续会在深圳机场建一个海洋新城,我想问后续企业若向海洋科技创新方面发展,政府政策层面上会不会有一些优惠?
刘忠朴:谈到海洋新城,确实深圳这三五年一直在说打造海洋经济,目标定位“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这还是在2016年、2017年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海洋局在“十三五”规划里面明确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定位很高,很显然是对深圳寄予了厚望。为什么是深圳?原因很多,其中一个我认为深圳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主要面向南海,因为一线城市或者经济有实力的城市中,深圳是唯一一个距离南海空间距离最近的。但目前还是规划阶段,是概念规划,至于对企业而言有什么机会,主要看你做什么。之前我专门为海洋的问题过一次调研,带了一个课题组到上海、舟山、大连、天津、广州、厦门,发现为“海洋强国”能有所贡献的城市就这七八个。而深圳这40年发展的应该是陆上经济,海洋经济是我们深圳的重大短板,要说海洋科技、海洋新兴产业,深圳现在很难拿出东西来讲,现在正在做规划,需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