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顾|2021年南山博士论坛458期刘根平:《人工智能时代:核心素养的形成与教育变革》
第458期南山博士论坛于10月31日下午在南山区图书馆二楼报告厅举行。南山区政协原副主席,区教育局原党组书记、局长,广东省人民政府督学刘根平作为该期主讲嘉宾,以《人工智能时代:核心素养的形成与教育变革》为题,分享了他对于现有教育面临的问题及教育变革的思考。
当前教育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人工智能时代加速来临,尤其是疫情更加快了它的脚步。“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坏的年代”(狄更斯《双城记》)刘根平以此形容现在的教育。他认为,目前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一是传统的学校和以知识为核心的教育。学校教育内部的教育方式方法、知识教育等仍然没有脱离应试、分数。教学方式创新不足。二是疫情后的教育。刘根平认为我们人类最大的教训就是不吸取教训,疫情过后我们生活方式、教育的方式仍不改变,可能就会被巨大的时代变化和它的不确定性所淘汰。第三是来自教育新政的挑战。这些年,中国教育在不断尝试各种改革措施。管控青少年游戏时长、“双减”政策整顿课外培训机构等等,教育新政的出台,家庭教育的立法。作为父母,首先自己要学会选择,不能按照传统的功利式的价值观进行判断和行为。最后是来自于学生的挑战。90后、00后孩子网络信息输入多,父母要开始学习,理解研究后喻文化的特征。
未来社会需要核心素养和21世纪技能
“教育要有对于未来的危机感,面对未来做出应有的布局和改变”对于教育,刘根平建议:
第一,不只是灌输知识和信息,更要培养信息和知识的判断力。21世纪,是充满海量信息的社会,互联网接入越来越年轻化,在知识教育同时,慢慢地有意识的形成一个判断力培养和生成的教育,要让孩子学会判断。调动学生自己的认知和社会性资源的能力。家长、老师更应提供一个罗盘,帮助他们找到方向,帮助他们明辨是非好恶。
第二,不只是看重工作技能,更要培养全面的生活技能。工作技能需要有,但是全面技能更重要。“躺平”是幼稚,我们要培养自己的韧性和重塑自己的能力,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必须通过自己努力去获取,要有意志力也须有复原力。
第三,不只是学会按部就班,更要在“不连续性时代”养成韧性,重塑自己“未来社会唯一不变的是改变”。变化才是世界的真正状态。所以,从现在开始,要养成一个善于质疑“常识”的习惯,学会自己搜集信息,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独立自主的做判断、做决断。只要能在实践中不断地打磨这样一种素质,就能找到通往成功的捷径。
第四,不只是依赖算法和智能技术,更要真正的认识自己。现在的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融为一体。过于依赖于算法和智能技术,会使我们迷航,而培养自己的自我能力,充分认识自我,这才是教育以及社会需要培养学生的重要品质。
听众问答/Q&A
>>听众提问
听众:老师您好,想问孩子幼儿园的时候可不可以教他认字或者算术?在他个人的独立性、其他的能力方面照顾到的情况下,他自己很有兴趣可不可以教他?很多幼教推崇幼儿园不教这些东西,之前一些小学老师好像还是说有这方面的要求,就会有点盲目。
刘根平:有两个问题。一是关于幼小衔接的问题,我有这么一个观点,任何事情不能绝对说它全不行或者全行,将来幼小衔接大的原则要把小学办的越来越像幼儿园,尤其是一到三年级,不要把幼儿园办得越来越像小学。二是高中我建议越来越办的像大学,这可能是未来能够真正体现我们教育价值转变,人才培养规律的一些大的原则。
第二,也别太困惑,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孩子成长有他的环境。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多种因素的影响,有些知识和学习是一个过程、是一种手段,是训练思维或是从小养成同理心、合作、充满爱心,如果幼儿园基于这种标准和目标的,适当的教学活动,我认为不要完全排斥。但是有一点,要深挖有没有好的教育价值导向,这从办园的理念整体能看得出来。
>>听众提问
听众:在这个信息时代,如何进行隔代教育?
刘根平:我认为两点,一是父母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做得很棒,家庭我不太主张教育,家庭是遗传和影响,首先把自己的事做好,孩子觉得有面子,比你讲多少都强,一定要把自己的事做好;二是和孩子一起学习,这个非常重要。都是学习者,21世纪充满好奇心的学习者,不是谁教谁,把这些原则调整过来以后,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和孩子共同成长,我们成人也在不断成长。有一个法国哲学家马修写了一本书《哲学与幼童》,其实小孩最小的时候提的问题特别尖锐,大人根本做得不对或者做得不好,所以要共同学习。
>>听众提问
听众:尊敬的刘局,我作为校长很困惑,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来应对双减,对家长和领导有交代。
刘根平:你是从学校的角度,你提的问题也是家长在考虑的,学校也会面对的,这是一次大的变革,所以一定要以变革的思维、变革的心态去看这个问题,首先我认为和老师们甚至包括家长,一定要认认真真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双减,搞清楚之后你就会做得很从容。双减不是一减了之,时间给他了,他怎么用这个独立时间,延时留在学校,学校怎么提供相应的活动,减轻负担到底是减轻简单重复的作业劳动还是教育?如果没难度,没负担不叫教育,脑有一个最近发展区,其实就是潜能,他到底有多大的潜能,给他一个空间有一个难度,挑战他的认知,他只要认知失调,他不懂就会有一种想法“我为什么不懂,怎么回事”就引发他的好奇心,连考试都应对不了将来能做什么?这个肯定不行,全面准确认真理解双减。
另外,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认认真真研究课程,把自己的课程排好,确实有的地方该精简的精简,要做起来要干起来,有些不用想那么多,现在国家的新政不允许你想那么多,想那么多就犹豫了就不干了,这么多年的教育就是这样,现在不行,甚至先破掉再研究对策,是这么一个形势,所以大家还没有达成一定的共识,一定要达成高度的共识,认定研判以后各司其职,新教育部长也讲,家庭和学校要各司其职。
>>听众与嘉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