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顾 | 2019年南山博士论坛427期:张锲石《 人工智能改变生活方式和职业格局》
三十年前,有人说电脑将会改变我们的世界。但当时大多数人认为这是天方夜谭,今天电脑逐渐普及。十年前,有人说智能手机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大多数人仍认为不可能,,今天智能手机能够连接一切已经成为了现实。如今人工智能浪潮来袭,很多人认为为时尚早,无法实用,事实上人工智能已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生活到底哪些地方真的用到了人工智能的技术,哪些地方只是噱头呢?如果说生活状态被改变了,那么我们的工作呢?李开复先生曾说“人工智能时代,90%的工作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这是一个残酷的场面”。 那么有哪些工作会被替代,我们又该何去何从呢?
10月20日下午,南山博士论坛在南山图书馆报告厅如期举行。论坛邀请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日本早稻田大学信息生产系统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张锲石博士,以科普的角度讲解“人工智能”的定义,以及它在智能制造、智能工厂、智能交通等方面的现状和核心技术。张博士通过互动的方式生动有趣地将他的团队在计算机视觉方面的研究深入浅出地介绍给在场听众,让大家对人工智能有了更直观深入的了解。
人工智能应用与挑战
张锲石认为,人工智能技术是帮助人类,并不是为了让人类变得更懒,是希望人类把时间花在更加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事情上面,从简单的重复劳动解放出来。比如说智能驾驶,因为在生活中找车位很难,或者技术不过关,在狭小的空间里停车非常困难。这种时候就需要一个自动停车智能系统,由车自己去找车位停车会节省很多时间,而且这种系统要求的技术也不是很高。因为它是应用图像技术,会对周围环境做一个判断来实现自动停车的功能。这个是比较容易推广和实现的,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却很难。
张锲石表示,人工智能技术虽然很好,但是它也会出错。比如像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人脸识别和指纹识别,虽然这个技术是比较成熟并且广泛应用,但是还是会出现技术识别漏洞。
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很难有大数据,由于小数据异构多态,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数据,而且涉及地域、隐私,我们很难达到大数据计算。人工智能更重要的是还有四个局限性,分别是有智能无智慧、有智商无情商、有计算无算计和有专才无通才。
人工智能环境下的职业格局
张锲石在论坛中提到:李开复先生曾提出一个格局,是说人工智能环境下职业格局该怎么发展?他做了一个坐标,从低创造性到高创造性,从低同理心到高同理心,分为四个区域。最容易被替代的就是低创造加低同理心,比如客服、保安、卡车司机、洗碗工、电话推销员等,简单机械的劳动最容易被AI所替代,接下来是低创造性,高同理心的。婚礼策划,老人陪伴,教师等,这些其实没有什么创造性,但是同理心很高,有些部分是人的陪伴替代不了的,这部分是AI为技术核心,但是需要人来帮忙,目前属于相互配合的关系。
还有就是高创造性但是低同理心,这种不太去关注人的内心,只需要创造性,比如经济学家、专栏作家、科学家、艺术家。这些基本上属于对半的关系,因为主体已经变了,人不是那么重要,所以加入一部分东西用AI做,比如市场调查、数据分析,包括很多股票的分析都是AI在做。本次论坛还增加了有奖问答的环节,共准备了五本《为创新而生》给现场的听众。新书是由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作序并推荐,这本书详细介绍了深圳先进院的创新人物故事和创新成果,是国内的第一本反映创新型科研机构和海归创业的中国创新样本。现场的听众踊跃参与,现场氛围十分热烈。
互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