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顾丨2017年南山博士论坛第3期:智能机器人与交通管理及控制
深圳市综合交通运行指挥中心总工程师关志超:《智能机器人与交通管理及控制》
(6月25日下午,南山博士论坛第3期如约在南山图书馆开讲,主讲嘉宾关志超教授在现场带来了关于智能机器人与交通管理及控制的精彩分享。)
重点一:中国智能交通跟国外同步发展
大家生活在深圳这个城市,今天这个城市是什么样的状态?到2016年底,深圳超过2100万人,全市注册机动车是322.58万辆,全市城市交通出行总量在1.7亿人次,城市公共交通达到了35.38亿次,道路平均运行速度为26Km/h。
我们讲交通管理与控制,国内外交通管理与控制发展到今天有接近100年的历史,比如说英国的SCOOT、SCATS、STREAM、MOTION,世界各大国家、城市都有他们自己的产品、模式和技术,深圳现在全市95%以上的交叉口都是用这种信号机和控制系统。
在智能交通上,中国起步晚了一点,但一直跟国外同步发展。最近国内无人驾驶汽车也在路上开始测试,无人驾驶公交巴士也在慢慢试点。今明年两年,北京大学城北大、清华、航大那三个地方闭环路上将放上10台无人驾驶公交,给同学免费乘坐。国家863智能车路协同技术,2015年初也通过了国家验收,上海、北京都在不断地推进和测试,还有大规模的城市交通协同管控处置、交通一体化,国家都在快速推进。
重点二:深圳交通智能化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目前,深圳城市交通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远远走在全国前列。在深圳综合交通运营指挥中心,这里担负着全市智能交通数据中心、分析中心、可视中心和发布中心众多智能,支撑着整个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管理、运行,为亚洲第一大规模。全市的海陆空铁口岸,五类交通运输综合体系的全部信息都接入这个指挥中心,而且是实时动态的,同时对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相关企事业单位开放,供大家决策支持、分析研究等。
城市交通控制包含四个方面:一个是交叉口单点交通信号控制,这是城市交通运行的重要节点。市民出行的时候最能感觉到,车流已经没有了,但交通绿灯还在亮着,这就需要自适应调整提高效率,比如左转向灯的时候要关闭这边的人行道,这些细节在交叉口的控制和管理上非常重要。
目前,深圳市的道路网络超过了6000公里,公共交通线网超过900条,公共交通站点超过1万个,公交场站超过350个,深圳市公交专用道超过700公里。这些指标是深圳市公共交通的现状。我们会实时动态地把这些数据和状态做一些监测,并对一些重要区域建立交通微观模型。以南山区太子路为例,这段修地铁站出口时要做很多交通调整方案,通过建模给出评估指标,给出地铁站施工时南海大道、太子路、兴华路的封路调整措施给交警局,交警局根据模型评价指标封闭相关道路、路段和走向。
目前,南山区的潮汐现象已经很明显,以月亮湾大道为例,通过引导一些交通流走向南坪快速、深南大道和北环,这样同时沿着深圳的四条大道引导车流,这样一来由西向东或由东向西的交通都变得畅通了。早高峰或晚高峰期,在深南大道上开车会觉得最畅通,深南大道上除了信号灯控制之外没有太多交通拥堵。
在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当中,不客气地说深圳的交通是最好的。评价指标是什么?那就是深圳的早晚高峰交通拥堵的消散周期牢牢控制在半个小时之内,这个是北京、上海、广州做不到的。深圳也有早晚高峰交通拥堵,但在半个小时到40分钟,主要的交通拥堵区域就消散掉了。
重点三:城市交通管理中不断引入新技术
深圳市的城市交通,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在潮汐车道诱导加信号灯联动,这些功能陆续在城市道路上使用。我们把交叉口信号灯的控制,信号灯的优化和交叉口数据动态建模,同时在城市交通管理过程中不断引入新技术。
现在,很多新技术运用到交通管理,大家在交叉口可以看到很多摄像头。例如对每个行人过斑马线时进行人脸识别,如果行人闯红灯马上就会被拍照传上传平台,警察可以根据人脸识别信息找到你。同样,驾驶员违法驾驶,高清摄像头加上人脸识别系统,很快就能查找到违法驾驶员。此外,乘客在机场出入口大厅要注意,千万别东张西望,因为这样的特殊举动将被记录下来,对于乘客特殊动作,很快会有很多人前来询问调查。现在,很多高科技都在应用,包括罗湖口岸通关的人脸识别技术等。
(关博士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给听众讲解,现场的听众们都听的津津有味)
(活动结束后,听众纷纷上台与关博士沟通)
(本次论坛录音&速录稿网址:http://t.cn/RoYr88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