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0755-89999869      政策热线 0755-26978111

2016年第16期南山博士论坛:规划铸就城市未来

李江:教授级高级规划师,200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理学博士,先后在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工作,主要从事城市宏观规划,如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等的编制,产业布局规划及相关政策制定、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及相关政策的制定以及区域合作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或参与60多项规划编制、政策制定及相关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一部。曾获得深圳市、广东省及全国优秀规划设计一、二、三等奖20多次。
      在一般人的眼中,深圳与国内其他城市最大的区别莫过于整齐划一的城市道路和房屋建设,以及相对而言较为整洁的市容。这得益于深圳这座年轻城市从一个小渔港向现代化大都市的发展中,不断进行的城市规划。虽然“规划”一词常常出现在我们的耳边,但“城市规划”的真正涵义是什么,深圳未来的城市规划又面临着怎样的困难,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教授级高级规划师李江博士为南山博士论坛的观众们娓娓道来。
如今的深圳面临着多项困境
      论坛伊始,李江博士坦言,如今深圳的发展也面临着不少的困境。
      首先深圳是一座空间狭小的城市,城市发展所需的土地资源不容乐观。李江博士介绍,深圳的面积非常小,是一个东西狭长型的低山丘陵城市,陆域面积1997平方公里,和几个国内的一线城市或者几个大城市比较,北京相当于深圳的8倍,上海是3倍多,天津将近6倍,重庆就更大,是41倍,广州则是3.5倍,苏州是4倍。同时,深圳的平原仅占陆域面积的22%,如今深圳的建设用地现状总规模968平方公里,接近一半。从国际惯例上看很少有超过50%的城市,香港的开发建设那么多年了也只占30%。
     李江博士提到,2010年的时候,深圳的建设用地已经达到了968平方公里,除了山地,不可建设地以外基本上都成为建设用地了。我们难以为继也罢,或者我们的空间捉襟见肘也罢,我们的土地资源非常狭窄,现在有好项目或者有好的设施想开发建设,我们没有地,土地资源是非常紧缺的。
      其次则是人口和汽车保有量密度都十分高,造成出行和居住不便。2015年底,深圳的汽车保有量超过320万辆,全市划定的停车位有110万个左右。建成道路里程6435公里计算,汽车密度为484辆/公里。同时,深圳的人口增长速度非常快,公共服务的压力也非常大。据官方统计,深圳的管理人口达到了1800万人,按行政区是9013人/平方公里,但按建设用地是18595人/平方公里,这个人口密度已经算是全国之最了,最密的是福田区,紧随其后的是南山区。还有住房结构失衡,住房统计的户数是商品性的只有223万套,绝大多数人都是消化在城中村里面,223万套,平均下来一套居住3个人的话,目前正规的房屋,就是商品房这种也就解决了全市600多万人的居住问题,还有1200多万人在诸如城中村之类的房子居住。
      还有教育、医疗设施总量供应不足。教育和医疗设施是按照居住人口来配给的,深圳之前是按照居住人口300多万人配给,肯定不够。后来按常住人口配,但是也不够。这就造成我们不管怎么建教育、医疗设施,缺口依然很大。“十二五”、“十三五”深圳投入了很多资源建医院,大医院都在原特区外布局建设,但还是解决不了需求问题。还有上学的问题,每年9月份的时候家长反映有些孩子上不了学,教育资源的空间分布也不均衡。
深圳城市规划经历了三个阶段
      李江博士提到,一般而言狭义的“城市规划”,指的是指各个区、各个城市的规划局主导编制的规划,也就是从国家的住建局到省里面的住建厅再到市里的住建局进行的城市建设规划,这个是专项规划,其他的是辅助规划。
      李江博士介绍,深圳的城市规划之前编过三版,86版总划、96版总规,10版总规,现在编的第四版总规2016年已经开工了。86版是第一版总规,可以说对深圳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规划,确立了特区内富有弹性的带状组团空间结构,超前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奠定城市空间基本格局。这版总规里面奠定了几个组团,组团和组团之间通过绿廊和生态控制线隔开,这样从空间结构上每个组团基本都有一个中心。那时候主要的中心还是在罗湖区,整个城市建设的核心地方就在罗湖区。这里面提出了最主要的三条道路,一条就是深南大道,第二个是滨海大道,第三个是北环大道,特区内北、中、南三条快速干道。
      第二个96版总规,是由国务院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将城市规划区拓展到全市域,确立了以特区为中心,以西、中、东三条发展轴为基本骨架的组团结构,适应了高速增长阶段城市空间拓展需求。在这版总规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是划定了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对原特区外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建设起到了超前引导作用。
      第三个总规是10版总规,探索非扩张的空间发展模式,从区域协作、经济转型、社会和谐、生态保护等方面制定城市转型的目标和策略。这个结构是多中心的,一个是福田、罗湖中心,再一个是前海中心,前海中心的位置包括了南山区的前海、后海,包括宝安中心区的一部分。这两个中心是城市一级的中心,双中心。5个副中心,光明、龙华、盐田、龙岗和坪山。
深圳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
      36年来,深圳始终坚持科学规划和超前布局,有力地引导和支撑了深圳的超常规快速发展。面对新的形势,深圳的发展面临什么挑战呢?一个是深圳的功能再认识,也就是在未来20年、30年的发展中,这个城市定位和性质是什么?我们有几个方面,一个是经济中心的职能,第二个是技术中心,第三个是国际交流中心,第四个是科技创新中心。
      第二个如何强化深圳在国家的战略地位,1.0是深圳起步,2.0是现代化城市,3.0是国际化城市,我们现在国际化程度是不是很高了?跟北京、上海,甚至跟广州比较,我们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在参与国际事务中我们发出的声音还远远不够。这是过去36年,深圳国家使命的演变,我们下一步要在自主创新方面做什么,这也是我们要深入思考的内容。
      未来深圳在国家战略地位的几个方面的思考,深港关系占首要地位,维护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是国际和区域事务的组织者,高交会、文博会和双创周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影响力都非常大,但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城市在承担国际和区域事务中,发出的声音还远远不够。
      还有一个是湾区经济,世界级一流的湾区经济和一流的海港、空港在地理空间上是高度重合的,比如东京湾,再一个是纽约湾。珠江口这个湾区也串联了一系列的城市,香港、深圳、东莞、广州、中山、珠海、澳门,这些城市在国内的地位都是比较高的。如何把珠江口湾区打造成世界级的湾区,把这个湾区经济的效率、优势发挥到极致。在这个过程中深圳要发出更强的声音来,要起到龙头作用,带动其他城市共同发展的作用。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