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0755-89999869      政策热线 0755-26978111

人工智能改变生活方式和职业格局

三十年前,有人说电脑将会改变我们的世界。但当时大多数人认为这是天方夜谭,今天电脑逐渐普及。十年前,有人说智能手机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大多数人仍认为不可能,,今天智能手机能够连接一切已经成为了现实。如今人工智能浪潮来袭,很多人认为为时尚早,无法实用,事实上人工智能已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生活到底哪些地方真的用到了人工智能的技术,哪些地方只是噱头呢?如果说生活状态被改变了,那么我们的工作呢?李开复先生曾说“人工智能时代,90%的工作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这是一个残酷的场面”。 那么有哪些工作会被替代,我们又该何去何从呢?

10月20日下午,南山博士论坛在南山图书馆报告厅如期举行。论坛邀请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日本早稻田大学信息生产系统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张锲石博士,以科普的角度讲解“人工智能”的定义,以及它在智能制造、智能工厂、智能交通等方面的现状和核心技术。张博士通过互动的方式生动有趣地将他的团队在计算机视觉方面的研究深入浅出地介绍给在场听众,让大家对人工智能有了更直观深入的了解。

人工智能应用与挑战

张锲石认为,人工智能技术是帮助人类,并不是为了让人类变得更懒,是希望人类把时间花在更加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事情上面,从简单的重复劳动解放出来。比如说智能驾驶,因为在生活中找车位很难,或者技术不过关,在狭小的空间里停车非常困难。这种时候就需要一个自动停车智能系统,由车自己去找车位停车会节省很多时间,而且这种系统要求的技术也不是很高。因为它是应用图像技术,会对周围环境做一个判断来实现自动停车的功能。这个是比较容易推广和实现的,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却很难。

张锲石表示,人工智能技术虽然很好,但是它也会出错。比如像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人脸识别和指纹识别,虽然这个技术是比较成熟并且广泛应用,但是还是会出现技术识别漏洞。

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很难有大数据,由于小数据异构多态,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数据,而且涉及地域、隐私,我们很难达到大数据计算。人工智能更重要的是还有四个局限性,分别是有智能无智慧、有智商无情商、有计算无算计和有专才无通才。

人工智能环境下的职业格局

张锲石在论坛中提到:李开复先生曾提出一个格局,是说人工智能环境下职业格局该怎么发展?他做了一个坐标,从低创造性到高创造性,从低同理心到高同理心,分为四个区域。最容易被替代的就是低创造加低同理心,比如客服、保安、卡车司机、洗碗工、电话推销员等,简单机械的劳动最容易被AI所替代,接下来是低创造性,高同理心的。婚礼策划,老人陪伴,教师等,这些其实没有什么创造性,但是同理心很高,有些部分是人的陪伴替代不了的,这部分是AI为技术核心,但是需要人来帮忙,目前属于相互配合的关系。

还有就是高创造性但是低同理心,这种不太去关注人的内心,只需要创造性,比如经济学家、专栏作家、科学家、艺术家。这些基本上属于对半的关系,因为主体已经变了,人不是那么重要,所以加入一部分东西用AI做,比如市场调查、数据分析,包括很多股票的分析都是AI在做。本次论坛还增加了有奖问答的环节,共准备了五本《为创新而生》给现场的听众。新书是由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作序并推荐,这本书详细介绍了深圳先进院的创新人物故事和创新成果,是国内的第一本反映创新型科研机构和海归创业的中国创新样本。现场的听众踊跃参与,现场氛围十分热烈。

互动问答

  • 听众:张博士你好,国内机器人包括人工智能和日本相差了多少?主要是在哪些方面?
  • 张锲石:这么多年来,日本的发展很快,所以在我们的概念中日本做得很好,这个也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但是现在我们是在赶超他们,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整个工业各方面技术的发展,日本讲究精益求精,很多东西是拿细节做出来的,但是当工业标准各方面都上升之后,细节方面的差距会缩小。所以无形中他们靠精益求精的东西所带来的差距被不断地追赶。另外一方面就是技术,新技术都是通用的,就看谁做得更好。在人工智能方面他们做得是比较早,但是因为我们国家对科研的大力支持,在很多尖端的领域当中我们也是在赶超他们。
  • 听众:张博士您好,人工智能给我们带来很多便利的同时也会有很多风险,比如换脸技术,对我们个人隐私方面或者被不良品性的人利用这方面有什么措施?
  • 张锲石:从技术本身我们做技术唯一能做的就是加密,但是加密也是看对谁来说,很大程度是对于终端,厂家那边不存在加密的东西,很多东西他都能看到。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法律法规做约束和限制。为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保护信息安全做了不同的规定,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个就是在保护我们的隐私,所以只能通过这种手段来保证信息不被泄露,更加地安全。